】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 
中評青年論壇:愛國者治港元年開題
http://www.crntt.hk   2023-03-17 00:14:32
 
  回到我分享的主題,我認為“愛國者治港”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把“一國”和“兩制”的關係處理好了、理順了。基於回歸25年的歷史經驗,“一國”與“兩制”之間存在這樣的一組辯證關係:當“一國”守不好的時候,香港就會變成“兩制”的纍贅;當“一國”守好的時候,香港就會變成“兩制”的財富。因此,我們要重新審視“國家所需,香港所長”這八個字的意義。過去我們常講,內地吸收大量香港的資金、管理、專業服務等,這些是40年前改革開放初期內地最需要的東西。但到了今天,“國家所需”是什麼?香港又能提供什麼?我個人以為,必須要包括“治理體系跟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部分。我認為,新時代的香港應該更加自信,當“一國”守得更牢、更堅定的時候,我們要相信“愛國者”既能治好港、也能治好國。最近幾年我們常討論“融合治港”的概念,當初是考慮到香港因為“一國”沒有守牢,或者缺少一些宏觀、戰略、全局思維,需要引入更多的內地經驗、國家觀念來補充到整個治港團隊中去。不過,鑒於最近的一些國際形勢、疫情防控形勢的變化,其實“融合治港”也可以是雙向的。我們要認真看待這樣一種可能性:未來,香港能不能為內地深化改革開放、提升治理現代化提供更多的制度上、治理上、社會建設上的正面經驗?“中國式現代化”是否要更多汲取香港“一國兩制”的正面經驗?這是我的一些不成熟思考。

  郭至君:當前,香港已經邁過“由亂到治”,進入“由治及興”的階段,我想,接下來我們需要開始理順香港的一些政策。我們今天談論的主題是“愛國者治港”,因此怎麼“治”是非常關鍵的。不可否認,香港政府內部原來的確存在一些繁瑣、死板的問題,我認為這是需要檢視、反省的。因為如果政府無法高效施政,那麼很多問題即使有好的建議被採納了,到達具體層面之後也是落實不下去的。李家超在首份《施政報告》制定了110項包括關鍵績效指標(KPI)在內的指標,計及各分項指標多達223個,但當中並沒直接針對問責官員的KPI,這也是需要再思考的問題。我認為,港府官員和公務員們在心態上需要更積極改變,思考如何把香港當做自己家去治理,得有這個心態,香港才會越變越好。總的來看,如何落實好的提議、政策,港府公務員心態方面如何轉變,到底如何才能培養我們真正接地氣的“愛國者治港”人才,都是需要各方集思廣益,充分討論的。

  張爽:李克強總理說過一句話,“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內地政府的施政滿意度近幾年提升比較大與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比如過去辦證件要跑好幾趟,現在在線上就能完成,老百姓自然會感到更滿意。香港其實是一個治理能力很強的城市,公務員的廉潔度在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為什麼現在居民對施政的滿意度下降了呢?我認為技術的因素要引起重視。香港現在其實也處在一個信息技術發展的窗口期。所有的經濟發展都是新技術的產生和應用帶動的,香港已經錯過了一輪過去十年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機會,在內地城市,尤其是深圳已經實現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高度線上化的時候,香港的線上化水平還相對比較低。如果香港還是不能抓住現在這一輪“互聯網+”的機遇的話,可能機會窗口就會關閉,香港與其他城市在這方面的差距會拉大。這也是香港應該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抓住大灣區發展機會的一個重要因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