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黃光國:五四意識形態的百年反思
http://www.crntt.hk   2022-06-19 00:13:28
 
  2、“存在之理”

  依牟宗三的看法,在《孟子》以及《中庸》、《易傳》中,先秦儒家所談的道體、性體是屬於前者,是“即存有即活動”的動態的“存在之理”;伊川與朱子所說的道體、性體則是屬於後者,是“衹存在而不活動”的靜態的“存在之理”。換句話說,伊川與朱子提出了與傳統不同的新見解。於是,牟宗三將伊川到朱子之系統,從“正宗儒家”、“宋明儒家之大宗”中排除,並視之為是正統儒家思想的歧出。

  牟宗三認為:這兩者的差別,在於他們究竟是透過何種“工夫論”來掌握“存在之理”的。《孟子》、《中庸》、《易傳》的傳統儒家,採用“反身”的方法,追溯自己的本性(理),而來體證作為本體的“存在之理”。牟宗三稱之為“逆覺之路”。相對的,伊川、朱子卻是根據《大學》,採用“格物窮理”的方法,認為心外的萬事萬物各具有“理”,必須一件一件地認知各個外在事物之“理”,最後才能獲得惟一、超越而絕對的“存在之理”,以貫串個別之理。這樣的方法,牟先生稱作為“順取之路”。

  太極作為“存在之理”的性體或道體,本來具有創造道德或創生萬物之作用,它必須透過“逆覺體證”才能完全掌握。然而伊川、朱子卻採取“格物窮理”的認知方式,要求最後的“豁然貫通”,將“知識問題”與“道德問題”混雜,便得“即存有即活動”的動態的“存在之理”。

  3、牟宗三的偏誤

  藉由“順取之路”雖然能夠建構出“橫攝系統”的客觀知識,但是卻背離了儒家正統的“逆覺體證”,跟王陽明“心學”的“縱貫系統”並不相同。所以他認為宋明理學中陸王一系是儒家的正統,程朱一系衹能說是“別子為宗”。

  在《宋明理學的問題與發展》一書中,牟宗三(2003)以“西哲化中哲”的方式,從各種不同的面向,討論“實現之理與形成之性的區別”(頁107-118),最後他說:

  以上所說,暫綜結如下:宋儒所講道德性的天理、實理,當通到寂感真幾時,我們即名曰宇宙“實現之理”;而凡順定義一路所講的理,不管對這理是如何講法,是唯名論的,還是唯實論的,是經驗的、描述的,還是先天的、預定的,我們總名之曰邏輯的“形構之理”。(頁114)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