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車的第二次騰飛得益於兩次石油危機。70年代的日本汽車已不滿足於本土市場,開始向海外擴張。此時恰逢石油價格飛漲,原油價格從1973年3.3美元/桶上升至1980年的36.8美元/桶,日本汽車經濟省油的特點讓其在全球風靡開來,並且一舉打開了崇尚大馬力的美國市場。再加上精益製造帶來的成本下降,日本汽車總產量在1980年突破1100萬輛,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的汽車生產和出口國。
此後,為避免貿易摩擦和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日本採取在海外設廠直接生產或組裝汽車的方式取代了簡單出口貿易的模式。到了2015年,日本汽車的海外生產規模已經達到1809萬輛,幾乎是國內928萬輛的兩倍。
在日本半導體、家電產業相繼沒落後,汽車產業對日本而言至關重要,目前是日本的第一大支柱產業,占日本總GDP的比重約10%,占工業產值的比重則達到40%~50%,在日本22個都道府縣擁有78家工廠,相關從業人員高達550多萬。
同時,隨著日本汽車工業的發展,曾經以擁有一輛美國車為榮的消費觀念也早已改變。日本汽車市場成為了“進口禁地”,一直以來超9成的本土市場份額被日本車企占據。2023年日本汽車銷量排名前十的都是日系品牌,包括豐田、鈴木、大發、本田、日產等,其中單一個豐田品牌就占據了26.5%的市場份額。除本土品牌外,日本街上能見到的汽車幾乎衹有歐洲品牌,如奔馳、寶馬、大眾、沃爾沃。
傳統燃油車成就了日本汽車產業,但日本汽車也由此產生了較大的慣性,這讓其在面臨全球性的汽車電動化轉型時難以“大象轉身”。
困於新能源轉型
“電視、信箱等傳統傳播平台上,幾乎看不到有關新能源汽車的宣傳。”長期生活在日本的一位留學生向記者表示,衹有在互聯網上才會出現電車的信息,這和國內的情況相比有非常大的割裂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