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先勇(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
中評社北京7月11日電/據澎湃新聞報道,九十年前的1931年,日本關東軍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標誌了日本帝國主義企圖以武力征服中國的開端。六年後,日本駐軍向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遭到中國守軍的頑強抵抗,“七·七”事變爆發,中華民族全面抗戰拉開序幕。在中國人民十四年英勇抗戰的過程中,1938年的台兒莊大捷是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抗日名將白崇禧參與指揮了這場戰役。白崇禧(1893-1966),回族,廣西桂林市臨桂區會仙鎮山尾人,中華民國將領,軍閥新桂系代表人物。北伐戰爭時,率廣西軍隊攻至山海關。北伐成功後和蔣介石及其他地方勢力多次開戰。抗日戰爭爆發後,動員廣西的軍隊抗擊日軍。
作家白先勇先生近十年來致力於整理父親白崇禧將軍的傳記,並有多部重要的研究成果問世。2012年,照片集《父親與民國》出版,2014年再接再厲,出版《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引起較大回響。2020年,白先勇與歷史學者廖彥博合作,再推出三卷本《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合為“父親三部曲”。《悲歡離合四十年》共有三册,白先生為第三册《台灣歲月》的作者。在“七·七事變”紀念日前夕,嶺南大學歷史系毛升博士代表《上海書評》採訪了白先勇先生。訪談回顧了白崇禧的一生,有助於增進我們對於這位將領在北伐戰爭、抗日戰爭中的貢獻,以及國民黨在中國大陸失敗的理解。
您父親白崇禧先生是新桂系的一個重要領袖。新桂系是怎樣的一個組織?
白先勇:新桂系起初本為廣西一個地方軍事集團,以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為首,所謂“廣西三傑”。後黃紹竑離開廣西,投靠中央,為黃旭初所取代。北伐期間(1926-1929),白崇禧受蔣介石之邀,擔任國民革命軍參謀長,李宗仁率領第七軍參加北伐。北伐末期,廣西軍的勢力由兩廣、兩湖,延伸到平津,成為一支全國性舉足輕重的軍事集團。桂系軍隊中高級將領雖然以桂籍為主,如李品仙、葉琪、廖磊、夏威,這些多為白崇禧保定軍校的同學,但也有不少外省軍人參加桂系軍隊,如胡宗鐸、陶鈞(湖北)、張定璠(江西),後來三十年代建設廣西成“三民主義模範省”,就有更多外省文武人士參加桂系集團了。比較有名的如丘昌渭(湖南),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出任廣西教育廳長、民政廳長;黃季陸(四川),留學日、美、加,任政治部長。桂系因此也籠絡了不少外省籍優秀人才,成為國民黨蔣氏中央嫡系以外,以李、白為首的一股軍政勢力。1928年,《北洋畫報》上有關白崇禧的報道。
中國人歷來向往國家統一,對地方實力派擁兵自重,常有負面的評價。您如何評價民國時期地方與中央的關係?如何評價民國時期的“軍閥割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