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後,我們黨深刻總結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打破傳統體制束縛,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分階段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黨的十三大制定分三步走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第一步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第二步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世紀末,我國成功實現了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在邁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但是,當時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採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
共同富裕是我們黨矢志不渝的奮鬥目標,但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還比較低,城鄉、區域、社會群體之間收入差距還比較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比重還不夠高,促進共同富裕是長期、艱巨、複雜的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共同富裕提出了新的奮鬥目標: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指出:到2035年,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我們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向著這個目標更加積極有為地進行努力。
高質量發展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1949年,我國人均國民收入僅有27美元,為亞洲人均國民收入44美元的2/3,不足印度人均國民收入57美元的一半。在這樣的基礎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必然要經歷漫長的發展過程。我國之所以能夠解決人民溫飽問題進而使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就是由於改革開放推動了經濟高速增長。同樣,我國之所以能夠在本世紀用20年時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使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也是由於生產力水平、經濟總量、人均收入有了顯著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