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珠澳大橋 |
中評社╱題:“香港與內地經貿合作:從CEPA到大灣區規劃及廣東自貿區” 作者:楊春(香港),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院地理系教授;符天藍(廣州),廣州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系博士後研究員
隨著大灣區的發展和建設以及CEPA的進一步深化,香港和香港企業、投資者應當抓住新一輪發展機遇,發揮香港金融、物流、人才等方面的優勢,為珠三角和內地企業提供更多差異化服務,從而獲得新動能。除了已經在《CEPA貨物貿易協議》中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專章,還將通過CEPA推動在大灣區先行先試對港澳擴大服務貿易開放,積極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粵港澳服務貿易一體化是最迫切的問題,尤其對香港的經濟轉型以及進一步與內地經貿合作具深遠影響。香港的拓展受限於實體空間不足,一旦大灣區形成一體化以後,未來香港實際上可以成為“中國的曼哈頓”。
一、引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香港一直是內地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是內地引進海外資本、人才和管理等重要生產要素的渠道和橋樑。1997年香港回歸以後,香港與內地的經貿合作逐步增強。特別是自2003年香港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簡稱CEPA)的協議以後,香港與內地的經貿合作加速,香港與內地之間的物流、人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跨境流動障礙降低。CEPA的簽訂對香港與內地加強經貿合作起到重要作用。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出台。《規劃綱要》再次提出要深化CEPA協議,加強香港與內地的合作。本文主要回顧CEPA的發展階段及其對香港經濟發展的影響,並指出《規劃綱要》中關於CEPA和廣東自貿區的相關內容,進而對大灣區規劃、CEPA和自貿區規劃發展前景下香港和內地經貿合作範式和策略轉變提出建議。
二、CEPA的實踐及香港與內地的經貿合作
2003年6月29日,中央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簡稱CEPA)的協議。CEPA的簽訂旨在取消香港和內地之間的貨物貿易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逐步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和貿易投資便利化。CEPA是一個開放性的協議,隨著香港與內地經貿合作的深化,在2004年CEPA正式實施之後,香港與內地陸續簽署了10個補充協議、《CEPA關於內地在廣東與香港/澳門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協議》以及《CEPA服務貿易協議》。
CEPA主要分為三個方面: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貿易投資便利化。在貨物貿易方面,根據CEPA,除了內地規定禁止進口的貨物外,所有符合CEPA原產地規則、原產於香港的產品均可以零關稅輸入內地市場。而協議中未提到的產品,香港政府則根據本地廠商的要求,每年與內地進行磋商兩次。在服務貿易方面,根據CEPA中的安排,27個服務貿易領域的香港服務提供者可以以更優惠的市場准入條件進入內地市場,在內地經營業務。其中,服務領域包括法律、銀行、保險等服務。在貿易投資便利化方面,香港與內地在八個領域進行貿易投資便利化合作,包括通關便利化;商品檢驗檢疫、食品安全、以及質量標準;貿易投資促進;電子商務;法律法規透明度;保護知識產權;中醫藥檢查合作;中小企業合作等。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CEPA對香港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貨物貿易
CEPA的簽署加快了內地與香港之間的經貿合作。在貨物貿易方面,貨物貿易的零關稅政策大大降低了香港本地產品出口內地的成本,提升原產於香港產品的價格競爭力,促進香港產品加快出口內地。中國內地成為香港產品出口的最重要市場。2003年,香港與內地之間的貿易總額為1528169萬港元,並於2008年達到2781180萬港元,增長了82%左右。到2017年,香港與內地之間的貿易總額達到4135974萬港元,較2003年增長了2.7倍。
此外,CEPA加大了海外企業對香港的投資。由於CEPA框架下的貨物貿易優惠政策,較多外國公司到香港投資註冊,享受從香港出口到內地的優惠關稅。截至2013年3月底,香港發證機構共簽發94742份原產地證書。根據原產地規則,設計、開發和知識產權相關的成本列入附加值計算,計入企業產品成本。因此,香港製造業逐步向高附加值、知識產權和高科技的製造業發展,並帶動與工業製造緊密相關的行業的發展,如設計、研發、質量控制、銀行、保險、物流運輸等。
(2)服務貿易自由化
在CEPA的框架下,內地服務業不斷對外開放,加快了香港服務出口到內地的進程了。其中,香港服務出口內地主要集中在旅遊、保險、金融、商貿和運輸及與貿易相關領域。其中,在金融服務方面,在CEPA的推動下,香港金融業快速發展,強化了其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截至2016年,到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超過1000家,股票集資總額達1,829億港元。從2017年的數據來看,在香港首發上市的企業達到161家,其中內地企業約佔三分之一。香港已經成為內地企業境外上市的重要選擇地。此外,CEPA減低了香港銀行業到內地發展的門檻,放寬了香港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限制。CEPA的框架下,香港銀行的內地分行可代理保險業務。CEPA在金融業方面的開放,有利於香港金融業和保險業向內地輸出服務,大力推動了香港和內地資金的流動,鼓勵內地金融機構來港上市集資,為香港金融業創造了更多的市場空間。
在旅遊業方面,在CEPA的框架下,香港公司可以到內地創辦旅行社和酒店等服務設施,且內地居民可以以個人游的方式赴港旅遊。“自由行”對香港旅遊業乃至香港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自由行”政策的實施被稱之為香港經濟發展的及時雨。旅遊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自由行遊客為香港增加了餐飲、住宿以及景區等方面的就業。2008-2009年金融危機爆發,內地訪港旅遊人數迅速增加,從2009年的1795.7萬人次增長到2014年的4724.8萬人次,佔香港總訪港遊客的80%。
在物流和運輸方面,根據CEPA協議,香港物流企業可以以獨資形式在內地提供物流、國際貨運代理、海運、道路運輸等物流服務。2013年3月底,香港簽發了香港服務提供者證明書2658份。在獲得批准的香港服務提供者中,物流和運輸業佔據較大比重。
在商貿服務及相關貿易服務方面,放寬香港服務企業進入內地市場的門檻,香港公司可以在內地成立獨資企業進行外貿、批發或者零售業務,並且放寬香港企業申請的資產額和註冊資本等要求。這些政策有助於香港生產企業在內地進行生產活動以及開拓內地市場。2004年,CEPA實行後的服務貿易為香港獲得15億元的收入和10億元的投資。香港企業在內地提供的服務包括測試、包裝、市場推廣、設計等方面。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CEPA大大推動了香港的貨物貿易、旅遊業、金融業等的迅速發展,但CEPA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有待提高之處。例如,服務業領域的准入門檻仍較高,香港服務提供者的規模較小,因此能享受CEPA優惠政策的企業數量有限。另外,香港與內地在法律法規方面的瞭解不足,部分申請程序和要求仍不明確,導致香港服務企業在內地開展業務的難度加大。
三、大灣區規劃,廣東自貿區和不斷深化的CEPA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發展為香港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在大灣區的建設過程中要深化CEPA協議,並且要發揮香港和澳門的開放平台和示範作用。特別是,在《規劃綱要》中第九章《緊密合作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第二節《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做出明確規劃:
推進投資便利化。落實內地與香港、澳門CEPA系列協議……研究進一步取消或放寬對港澳投資者的資質要求、持股比例、行業准入等限制,在廣東為港澳投資者和相關從業人員提供一站式服務,更好落實CEPA框架下對港澳開放措施……推動貿易自由化。加快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推進口岸監管部門間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研究優化相關管理措施,進一步便利港澳企業拓展內地市場……促進人員貨物往來便利化。通過電子化、信息化等手段,不斷提高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使用便利化水平。
由此可見,CEPA將在大灣區發展和建設過程中得到進一步深化和落實,未來將為香港與內地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以及投資便利化提供新的發展機會。和早期僅將香港製造業移至珠三角(珠江三角洲地帶)不同,大灣區建設中的粵港澳合作勢必升級,具更高端價值的香港服務業進入內地,一方面需要內地產業結構優化,另一方面則需政策主導、協調。過去十多年CEPA的執行被一些港商詬病為“大門開了,小門沒開”,是因為港澳與廣東在具體政策、法規、標準上存在差異,實際操作中往往會遇到問題。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執行中,香港企業和投資者可以考慮在這新一輪的發展契機中為內地特別是珠三角地區提供更多優質的、具有互補性的服務貿易等,從而獲得發展機會。國務院2018年頒布的深化廣東、天津、福建自貿區改革開放的方案中,有關《進一步深化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中明確提出,支持香港及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2020年把廣東自貿區建設為“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示範區”。方案指,深入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推動在內地與香港、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框架下對港澳在金融、法律、建築、航運等領域進一步開放。同時,推進在自貿試驗區工作的港澳金融專業人士,通過培訓測試的方式,申請獲得內地從業資格,允許港商獨資或控股的開發建設項目試點採用香港工程建設管理模式等。促進粵港澳經濟深度合作,推進廣州南沙粵港深度合作區先行區、粵澳產業園、粵澳信息港、廣東海洋經濟綜合示範區和橫琴國際休閒旅遊島等重大項目建設。創新粵港澳科技合作機制,建設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合作示範基地。另外,強化自貿試驗區同廣東省改革的聯動,各項改革試點任務具備條件的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全面實施,或在廣東省推廣試驗。繼續研究設立以碳排放為首個交易品種的創新型期貨交易所。
可見,經過四十年的實踐,香港與內地的經貿合作模式已經遠遠超離傳統的前店後廠範式,而是轉向更深層次的產業合作,特別是服務業的深入合作。粵港澳大灣區包含了港澳地區和珠三角地區,形成了一個城市基礎和產業基礎相對成熟的城市群。香港和澳門是全域性的自由貿易港,市場、貿易投資標準、法治等均對標國際;由南沙、前海和橫琴片區組成的廣東自貿試驗區,則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三個核心支點。粵港澳大灣區中有廣東自貿試驗區這種很好的制度平台。在大灣區建設過程中,在“‘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種法律體系”的制度背景下,跨行政區要實現互聯互通,核心是要用自貿試驗區的理念和思維方式去推進制度的瓶頸,解決區域分割的問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物理障礙、行政障礙和制度障礙,可以採用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的手段和方法去逐步解決。大灣區中香港的自由貿易港和廣東的自由貿易試驗區要組合起來,以香港自由港為引領形成若干個“大灣區產業帶”、打造“產業特區”,充分發揮“港澳專業服務”+“珠三角先進製造業”的分工優勢,形成功能互補、聯動發展的產業轉型與升級新模式。在產業合作方面,可通過粵港澳合作產業園“飛地模式”等,促進大灣區的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的部分有序放開,從而推動港澳的產業多元化發展。
四、結語
粵港澳灣區規劃綱要特別提到了三個城市和三個自貿區:優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功能;打造廣州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推進珠海橫琴粵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可見,廣東自貿區將是整個大灣區規劃中的重點。同時,大灣區規劃綱要中指出了要深化和落實CEPA的內容協議,未來,隨著大灣區的發展和建設以及CEPA的進一步深化,香港和香港企業、投資者應當抓住新一輪發展機遇,發揮香港金融、物流、人才等方面的優勢,為珠三角和內地企業提供更多差異化服務,從而獲得新動能。除了已經在《CEPA貨物貿易協議》中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專章,還將通過CEPA推動在大灣區先行先試對港澳擴大服務貿易開放,積極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粵港澳服務貿易一體化是最迫切的問題,尤其對香港的經濟轉型以及進一步與內地經貿合作具深遠影響。香港的拓展受限於實體空間不足,一旦大灣區形成一體化以後,未來香港實際上可以成為“中國的曼哈頓”。在新產業培育方面,香港可利用大學國際性的優勢,發揮培訓科學家的作用,在科技專案合作、科技資源往來、科研人員流動上與珠三角各城市特別是鄰近的深圳進行相應的制度對接和創新合作。香港可利用服務灣區內地企業,利用自貿試驗區的簡政放權改革,推進基礎科研的轉化。香港應積極為深圳和大灣區的內地企業家提供技術支持。在大灣區,CEPA和自貿區規劃發展的前景下,香港和內地經貿合作將進入新一輪發展階段。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9年8月號,總第26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