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優化城市群空間功能分工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http://www.crntt.hk   2023-10-20 02:13:59
  中評社北京10月20日電/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包括“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等,這為我國更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

  過去較長時期內,中國區域間經濟發展失衡的背後在較大程度上是由空間經濟發展規律使然。在經濟發展起飛階段,各類生產要素向一線城市和區域型大城市湧入從而形成少數重點地區帶動中國整體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由此引致的“虹吸效應”拉大了城市間的發展差距。

  隨著近年大城市經濟集聚程度的持續提高,一方面,生產成本的空間差異催生了生產要素從中心城市向外圍城市擴散的需求;另一方面,交通和通信基礎設施的改善降低了產業在城市之間的遷移和交流成本。由此,以管理和研發為主且能夠集約化利用土地空間的生產性服務業聚集於中心城市、對成本較為敏感的製造業分布於外圍城市的空間功能分工格局逐步形成,中國城市分工模式逐步由“工業分工”進入“功能分工”的新階段。特別是在當前高度信息化、全球化以及國內大循環不斷被強調的時代,經濟活動在超越城市個體的更大區域範圍內不斷經歷著空間重構,城市間的要素流動更加頻繁、功能聯繫持續提升,以城市網絡為主體、以功能分工為依托的區域協同發展新模式日益凸顯。

  2022年3月,工信部、發改委等10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促進製造業有序轉移的指導意見》指出,大中城市主動承接超大特大城市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因此,城市群空間功能分工既是我國區域經濟布局的重要發展趨勢,更是將成為促進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

  在發展成熟的城市群中,中心城市的生產性服務業比較發達,生產性服務功能逐漸成為其發揮外向作用的主導功能;而外圍城市則以不同類型的生產製造業為主,其生產製造功能的專業化程度也呈強化趨勢。城市群空間功能分工的深化有助於根據不同城市的比較優勢將產業在城市之間進行精細化地分配,這不僅增強了城市群中產業結構的完整性,還能夠通過突破城市之間局域化分工模式強化城市之間的連鎖關係,使得城市群的經濟增長方式從單一聚集為主向多元聚集與分散相結合為主轉變,最終形成錯位發展、互利共贏的城市利益共同體,有利於加快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在促進城市群空間功能分工的過程中,應圍繞以下五大方面制定和實施具體舉措:

  一是以中心城市為先導,優化產業結構。推動中心城市的中低端生產製造等非核心功能逐步有序向外圍城市轉移,構建大中小城市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同時加快推動中心城市集聚創新要素、增強高端服務功能,以科技研發、工業設計、金融服務等為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形成以現代服務經濟為主導的產業結構。

  二是以產業共生為抓手,激發分工動力。借助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優勢和國內大循環這一契機,通過延長產業鏈、拓展供應鏈和分離價值鏈等方式將更多的外圍城市納入產業布局,避免出現名義上為城市群成員,實際上各自為政的局面。各城市要根據自身比較優勢和要素禀賦明確相應的功能定位,在細分領域占領行業制高點,避免盲目追求新興產業而導致過度競爭和重復建設。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