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26日電/習近平總書記4月視察廣東時強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徵,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廣東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提出要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在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上取得新突破。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要確立全域共興發展思維,打破傳統的小規模的行政邊界,將縣域作為一個完整意義的整體,按照“全空間、全要素、全方位”的理念統籌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全空間謀劃城鄉戰略格局
南方日報發表華南理工大學數字鄉村與文旅可持續發展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廣東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指揮部專家智庫專家委員吳志才文章提出,構建“村—鎮—帶—縣”四級響應的全域規劃。以縣域為核心推動城鄉融合,需要進一步增強縣域的資源統籌與體系建構能力。以鄉村作為基本單元,全面推進人居環境整治;以鎮村作為有機整體,推動生產、生活、生態結合,著力破解鎮域內部統籌驅動力不足的難題;打造鄉村振興示範帶,形成產業集聚優勢;縣域層面統籌城鄉公共資源,探索城鄉融合發展模式。具體而言,要跳出傳統的資源觀,打破固有的“縣—鎮—村”層級體系,實現資源資產的全要素統籌;跳出傳統“小農業”的路徑依賴,構建泛農業產業運營體系,全面盤活縣域產業發展資源;跳出城鄉二元思維,構建以“農村+農民”為主體的城鄉建設與治理體系,最終形成“強縣城—美鎮村”新型城鎮化體系,適應扁平化農業農村發展格局。
構建“人—地—業”共生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以縣域城鄉融合推動鄉村振興,其實質是以人為核心,構建“人—地—業”和諧共生的鄉村系統,是基於多業態交互、多主體協同、多機制聯動、多要素協調、多模式推動而形成的一種共生共榮關係。其中,“人—業”互動單元著眼於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就業公平化,推動生活共生;“地—業”互動單元著眼於城鄉資源雙向流動、經營主體多元調節,推動生產共生;“人—地”互動單元著眼於生態協調發展、空間有序利用,推動生態共生,最終推動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生活條件改善、民生就業改善、鄉風文明治理及城鄉融合發展,構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美好圖景。
構建“資金—產業—運營—治理”城鄉聯動生態圈。城鄉要素的流通,需要依賴“資金—產業—運營—治理”的生態圈“閉環”。其中資本下鄉是基礎,產業振興是動力,運營激活是核心,鄉村治理是保障。通過推動資本下鄉,形成鄉村振興總資金池;在資本推動下實現城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將原本潛藏在村的存量公共資產盤活,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的發展目標;通過公共設施、產品業態和城鄉產業的可持續化經營,使資金回流到鄉村地區,構建鄉村運營生態圈。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全面提升城鄉建設管理水平。
全要素激活城鄉農業生產活力
文章要求,推動農業產業價值鏈向兩端延伸。推動縣域以農業為導向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揮“1×2×3=6”的乘數效應,通過“第六產業”拉長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價值鏈。立足縣域,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布局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推進農業與休閑、旅遊、生態、文化、康養、教育等產業的深度融合,打造新型產品業態。重點打造一批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先行區、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民工創業園、返鄉入鄉創業園等平台,推動城鄉要素跨界配置和產業有機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