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弘業,傳承發展堅定文化自信
“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今年7月,四川三星堆博物館新館試運行。金面具、青銅神壇、青銅騎獸頂尊人像、青銅鳥足神像、青銅著裙立人像……新館展出的1500餘件(套)文物中,有300多件珍品是近年來新出土的。燈光下,古朴、厚重的青銅器閃爍著神秘的光芒,訴說著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和歷史。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在新時代熠熠生輝,滋養愛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
推動文化傳承發展,一系列政策措施密集出台。《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部署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傳承發展戲曲藝術。《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非遺保護的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十四五”重點項目規劃》部署傳承發展工作。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順利完成,10815萬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的“家底”得以摸清。截至目前,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餘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9萬餘名,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68名。
文化和旅遊部組織完成全國戲曲劇種普查,截至目前,我國現存戲曲劇種348個,其中分布區域在兩個省份以上的劇種48個,分布區域為一個省份的劇種300個。
錦綉大地上,文物古跡燦然可觀,文化遺產多姿多彩。石峁遺址、殷墟遺址、良渚遺址……遍布祖國大地的考古遺址,不斷出土的考古新發現,為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提供了佐證。
國家文化公園成為人民汲取精神力量、涵育文化自信的新空間。全長近3200公里、開鑿至今逾2500年的中國大運河,再現舟楫如織、槳聲燈影的歷史場景;萬里長城作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民族精神的象徵,得到全面修繕維護;黃河、長江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沿線歷史文化保護和水體生態保護同步推進;各地新建成的以長征為主題的博物館吸引無數觀眾……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扎實推進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弘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觀眾數量“井噴式”增長、展覽活動豐富多彩,“打卡博物館”、“走進美術館”、“雲上”看戲日益成為公眾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故宮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圖》系列文具、國家圖書館的《永樂大典》信箋等文化創意產品贏得群眾喜愛。
人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局面正在形成,非遺活動進校園、非遺知識進教材、非遺傳承人上講台,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加入傳承發展隊伍。
《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萬卷風雅集》等文化類節目,以創新的形式傳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吸引更多年輕人。
從歷史中“走出來”、在光影中“活起來”,國家博物館推出的“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沉浸空間,吸引絡繹不絕的觀眾。數字展覽、實景演出等創新形式,讓技術和藝術融合,拓展新空間,培育文化新業態。
與時代結合、與生活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發展中歷久彌新、光彩奪目、生機勃勃。
以藝通心,文明交流互鑒彰顯大國風采
種下友誼樹、蓋上鼓嶺郵局的“時光郵戳”……“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吸引了海內外的關注。
6月2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致賀信。習近平主席強調,“國之交在於民相親”。國與國關係發展的根基在於兩國人民。希望大家把鼓嶺故事和鼓嶺情緣傳承下去、發揚光大,讓中美人民友誼像鼓嶺上的千年柳杉一樣,茁壯成長,生生不息。
跨越百年、再續新篇的鼓嶺故事,是習近平主席親自推動中美民間友好交流的佳話,也是文明交流互鑒的例證。
以非遺、圖書、影視、戲劇、考古為媒,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文化圖景正徐徐展開。
“讓中國看到世界,讓世界看到中國”。6月24日,上海博物館與徐州博物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舉辦的“不朽的玉甲——中國漢代文物精品展”在匈牙利莫拉·弗朗茨博物館拉開帷幕,這也是上博“百物看中國”全球巡回展首展,借此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文化相通、民心相通。
“十三五”期間,我國的文物出入境展覽累計達300餘項。“華夏瑰寶”文物展、“東西匯流:13—17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物展,特別是與亞洲46國及埃及、希臘合作舉辦的“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無不以文物展覽凸顯中國與世界各國文明的交流互鑒,成為“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的金名片。
6月7日,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開幕,吸引海內外10多萬種文化創意產業展品參展,展商數量從首屆的700多家增加至3596家,參觀、參展、採購的國家和地區從10多個增加到108個……自2004年創辦以來,文博會已成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擴大文化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2022年我國對外文化貿易額超過2200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1%,我國文化產品進出口規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來自中國的出版物、電視劇、遊戲、動漫以及各種設計服務、廣告服務和版權許可,越來越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越來越立體地展現在世界眼前,進一步提升了中華文化軟實力。
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
中國出版“走出去”,用文學講好中國故事。《柒》英文版、《洛城花落》波蘭文版、《北京西郊故事集》阿拉伯文版、《吉祥時光》英文版……北京文聯形成了北京文學“走出去”的矩陣式發展模式,著力創建“大文學”格局,建構以北京老舍文學院為樞紐、聯結各資源方的合作機制。目前,北京文學作品入駐15個國際知名圖書館。
通過合作演出、聯合製作、國際巡演等方式,中國的演出讓藝術經典唱響世界。國家大劇院創作推出了100餘部中外經典劇作,足跡遍布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文物國際合作列入國家外交重要議程,進入多邊雙邊協議,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一帶一路”文物保護交流合作成果豐碩,文物援外項目和中外聯合考古展現中國擔當。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從五千多年文明史中一路走來的中國,深刻理解並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讓世界人民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增進理解和友誼,攜手共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不斷增強親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