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北京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讓北京歷史文化金名片綻放光彩,充分展現首善之都的歷史底蘊、精神風貌、文化追求。東城區做好傳統文化“敬”字文章,堅持傳承保護與活化利用並舉,區內的顔料會館、臨汾會館等聯袂上演“會館有戲”,一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的演出節目,讓百年戲台再現光彩。西城區將“家文化”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樓門這一方“小天地”,做好文明創建的“大文章”,引領社區居民共建共治共享,讓良好家風涵育時代新風。
2021年3月6日,北京友誼賓館,全國政協聯組會現場氣氛熱烈。“70後、80後、90後、00後,他們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席話,打動了無數國人的心。
文化,凝心鑄魂、啟智潤心。今天,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下,在革命文化激勵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下,全社會文化自信更加堅定,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極大增強,煥發出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以文化人,保障群眾文化權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須抓好文化建設,增加社會的精神文化財富。”
當代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時代為文藝繁榮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台。廣大文藝工作者傾情投入、用心創作。一部部優秀作品應運而生,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今年8月11日,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揭曉,長篇小說《雪山大地》獲得最高票數。去年8月,中國作協啟動“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面向文學界和廣大創作者征集作品,《雪山大地》正是首批重點推進作品。
評委表示,《雪山大地》的成功源於作者一直深扎在青藏高原,從未離開雪山大地上的萬物和時代變革之下普通牧民的生活變遷。
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台,草原上,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迎風雪、冒寒暑,為廣大農牧民送去歡樂和文明,贏得廣泛喜愛和贊譽。烏蘭牧騎隊員表示將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為時代放歌、為人民起舞,劇場裡,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演出數百場依舊一票難求,話劇《路遙》《於成龍》等作品持續“圈粉”。藝術家們堅定“唱響新時代的主旋律,舞出中國人的精氣神”;
廣大文藝工作者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作生產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電視劇《山海情》《人世間》引發收視熱潮,長篇小說《千里江山圖》持續加印,電影《長津湖》刷新中國電影票房紀錄,美術作品《天下飛梁——港珠澳大橋》氣勢恢宏……
一系列“真金白銀”的扶持政策,令文藝界倍感振奮。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發布,《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關於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的實施意見》等出台,更好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激勵出人才、出精品。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從“有沒有”到“好不好”再到“精不精”“優不優”,各地公共文化空間不斷提檔升級,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高品質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到“城市書房”度過充實的時光,已經成為許多山東威海市民的生活習慣。在威海的大街小巷、商業街區,一座座“城市書房”兼具觀賞性和實用性,更加優質、個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務,形成一道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
目前,我國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截至2022年,全國共建成58.7萬家農家書屋、57萬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4萬多個鄉鎮(街道)文化站、3303個公共圖書館、3503個文化館、6565個博物館、718個美術館,讓人們在家門口享受優質豐富文化生活的願望得以實現。
山歌嘹亮,鄉音濃鬱,東西南北齊上陣,四季“村晚”奏響鄉村振興樂章。文化和旅遊部持續打造鄉村“村晚”、廣場舞展演、“大家唱”群眾歌咏等品牌活動,為群眾提供展示自我、溝通交流和文化娛樂的舞台。2022年,全國群眾文化機構共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270.7萬場次,服務人次超9.5億。
國家京劇院連續3年推出經典劇目《龍鳳呈祥》演播,古老京劇在線上綻放奪目光彩。
文化藝術“雲”上來,線上、“雲端”讓服務無時不在、無處不有。2022年,全國藝術表演團體開展線上演出展播7.63萬場次,全國群眾文化機構組織開展線上群眾文化活動280.96萬次。今年以來,演出全面復甦,僅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舉辦的展播活動,線上觀眾就突破了11億人次。
優良的文藝作品,多彩的文化活動,便捷的文化設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