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8日電/網評:讓文物說話,豐富歷史文化滋養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周珊珊
從考古文物中,我們能追尋文明的“源”;在文物發掘中,我們能觸摸文明的“流”
碩大篆書“史”字高懸於建築外牆,兩座西周銅犧尊造型石像矗立門前,拾級而上,進門伫立,“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映入眼簾……走進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考古博物館,仿佛叩開了中華文明探源的大門。
漫步於博物館內,在歷史研究中研讀歷史,在考古文物中感悟文明。這份厚重,濃縮成一條記錄中華文明的“歷史大道”,體現為通過刻畫符號看到漢字雛形的大口陶尊,展現在反映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發達程度的二里頭遺址綠鬆石龍形器,鐫刻於彰顯西周時期高超青銅鑄造技術的鄧仲犧尊……
“這件也有‘幾千歲’嗎?”“這些都是真品嗎?”每一處文物前,參觀者總是拋出類似問題。
工作人員底氣十足:“都是真品,是傳家寶。”
真品,亦是珍品。通過一處處考古遺跡,人們真切感知歷史與未來的對話;透過一件件精美文物,人們更加珍視文脈的賡續綿延。
何為歷史?何謂傳承?答案,在考古這門觀往以知來的學問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