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中華文明在交流互鑒中繁榮發展
http://www.crntt.hk   2023-08-14 14:20:18
  中評社北京8月14日電/網評:中華文明在交流互鑒中繁榮發展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邢麗菊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中華文明幾千年連續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傳統,對於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文明具有開放包容、和諧共生的傳統基因。中華文明本質上是“和”的文明,中華民族傳承和追求的是和平、和睦、和諧理念。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事物都有可取之處,要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虛心態度來豐富自己。中國古人強調“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君子以厚德載物”,反映了對他者尊重包容的態度。中國古代政治追求“天下大同”,履行“行天下之大道”的政治法則,秉持“達則兼濟天下”的情懷,體現了對世界秩序和人類福祉的關切。“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和”要求既肯定和接受事物的多樣性,又包容和接納事物的差異性,並將不同事物融合到一個和合體中,以期達到“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境界。漫長歷史沉澱的文化基因,為中華文明實現交流互鑒奠定了深厚基礎。

  中華文明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中發展壯大。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就以開放包容聞名於世,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在借鑒吸納中實現創新超越。張騫通西域開辟了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向西打開了中國與外部世界交流的大門。玄奘赴天竺取經,推動了印度佛教經典在中國的譯介和傳播。鑒真東渡日本,將唐朝的先進文化傳至東瀛。鄭和七下西洋,促進了中西貿易流通和文化交流。古絲綢之路是文明交流互鑒的範例,不僅中國的儒道思想日益西漸,起源於異域的佛教等宗教文化也傳入中國。中華文明在凸顯民族特性的同時,以開放心態吸收借鑒域外文明,在相互碰撞和交匯中實現了自我成長與創新。文化和宗教的交流不僅為沿線貿易的和平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也促進了中外民眾人文層面的相互理解和精神層面的深入溝通。可以說,文明交流互鑒是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綿延不斷發展的重要動力。

  文明交流互鑒深刻影響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中國式現代化賡續並更新古老中華文明,將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作為本質要求之一。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文明觀,既有馬克思主義解放全人類的崇高視野,也有中華文明兼濟天下的博大胸懷,其本身就是文明交流互鑒的產物。這一文明觀超越西方強權獨霸、零和博弈、唯我獨尊的觀念,展現了交流互鑒、合作共贏、共建共享的文明發展新圖景。

  文明交流互鑒是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力量。當前,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文明衝突論”“文明優越論”沉渣泛起,加劇不同文明之間的隔閡,阻礙國際社會交流合作。中國提出全球文明倡議,積極回應國際社會對文明交流互鑒的普遍訴求,引領文明包容共存的前進方向。文明交流互鑒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以及不同文化增進瞭解、建立互信、構築友誼、加強合作的應有之義。世界上各個民族都有其文化血脈,每個國家都有其文明淵源。要理解不同文明的差異,欣賞文明的多彩之美,就要既堅持自身文明傳統,又對其他文明持開放包容態度。衹有加強文明交流互鑒,才能消除因文化差異帶來的隔閡,避免落入文明衝突的陷阱。全球文明倡議堅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主張以寬廣胸襟實現不同文明對話,以團結化解分裂、以合作回應對抗、以包容代替排他,必將為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促進人類社會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