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堅固的金屬和石器等相比,如紙本、漆木器和竹器這樣的有機質文物,保護起來當然更難。此前在成都博物館官微的留言中,就有讀者提問:展出的書畫類文物,薄薄一張紙,是怎麼保存至今的呢?
白玉川說,其實只要條件夠好,保存千年也不是難事。這個夠好的條件,首要就是乾燥。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在全國各地漢代墓葬遺址中先後8次發掘出土了西漢麻紙,其中僅有1次是在中國南方地區(廣州象崗山南越王趙昧墓)出土,其餘7次都是在新疆、甘肅、陝西等氣候乾燥的北方地區。
但有機質文物與水的關係也並非完全對立,在理想的條件下,水也可以提供極好的保存環境——西漢海昏侯墓中的大量漆木器,剛被考古人員發現時,幾乎都是泡在水里的,歷經兩千多年依舊保存完好,就是因為墓室里的地下水形成了密封的絕氧環境。
白玉川告訴記者,此次展覽出借了多件珍貴書畫文物的上海博物館就對藏品保存條件提出了特別要求:這批書畫作品周圍濕度可以略高一些(60%左右)。“因為上海的氣候本來就比較潮濕,這些紙質文物已經適應了這種相對潮濕的環境,如果突然讓它們周圍的空氣變得更乾燥,反而不好。”
濕度的劇烈變化,會導致文物內部的可溶性鹽類隨著水分的運動不斷溶解、富集,造成酥碱鬆動,顯然不利於文物保存。白玉川說,這種影響對古代壁畫尤為有害,是壁畫中最嚴重、危害最大、最難治理的一種病害,“就像文物的癌症,從內部將其瓦解。”
3 紙壽千年,
穿越時光顛沛流離的“幸運兒”
文物最怕的就是變化,因此,除了對文物本體的保護外,同樣重要的就是維持文物保存環境的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