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圖案之外,這部“佛經繪本”上還有楷體漢字書寫的佛經真言名稱,可辨認的包括《十字佛頂真言》《一字頂輪王真言》《佛眼真言》等。
國家一級文物、來自安徽博物院的《無款敦煌寫經殘卷》,也是珍貴的唐代紙質文本。
還有五代時期的《雕版印刷佛經卷》,來自洛陽博物館,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雕版印刷作品,也是國家一級文物。
相對而言,宋代的紙本文物更為豐富——除了前面提到的辛棄疾《去國帖》外,“漢字中國”現場還展出了西夏時期(1038~1227年,與宋代大體同期)的西夏文印本《三才雜字》殘片;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的《方圓庵記》拓本;著名書法家虞世南的楷書《大運帖》之宋拓本,以及宋徽宗趙佶的行書《方丘勅卷》真跡等。
這當然不是博物館展出的現存年代最早的紙本文物。現陳列於陝西歷史博物館的“灞橋紙”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已知年代最古老紙質實物。
1957年5月,在西安東郊灞橋磚瓦廠位置,發現了一座不晚於西漢武帝時代的土室墓葬,墓中一枚青銅鏡上墊襯著麻類纖維紙的殘片,這些紙片被文物專家命名為“灞橋紙”,距今已有2100餘年。
鑒定發現,這暗黃色的纖維碎紙片,原料主要是大麻纖維,間有少許苧麻。應該是經過了切斷、蒸煮、舂搗及抄造等處理過程,只是加工程度較低,應該是用來包裹物件而非用於書寫的粗紙。
1986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的5號漢墓中,出土了一份繪有地圖的紙張殘片,其年代應為西漢文帝時期(公元前179年~前157年),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用於書寫的紙張實物,也是最早的紙繪地圖。
2 水是文物病害之源,也可以是保護之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