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川告訴記者,對文物的保護分為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
“過去多以搶救性保護為主,因為文物保護資金有限、專業人員匱乏,更多的文保力量只能投入到病害嚴重、亟需‘救命’的文物。”白玉川解釋說,“隨著文保技術日新月異,國家對文保的投入不斷加大,預防性的保護逐漸成為文物保護的主要方式。”
所謂預防性保護,主要是通過科學的防護或加固等技術措施及相應的管理措施,對文物本體進行保養、保護,同時對文物的賦存環境進行控制,以減少文物病害發生的可能、減小病害對文物造成的損害。
還有一點:任何當下的保護措施,都應給今後的保護留有餘地。
據白玉川介紹,成博每辦一場展覽,都要針對每一件展出文物制定保護方案,確保文保、展陳、設備和安保等相關部門在相互對接需求時各個細節都不疏漏,每件藏品都能獲得最佳的展陳和保存條件。
“比如某件文物對光線比較敏感,那照射到它的燈光就要特別調節。”白玉川說,“如果是金屬器,那它下面的展台就不能是木質的,因為木質屬酸性,可能會讓金屬器與展台接觸的地方受到輕微腐蝕。”
畢竟古老的青銅器都已歷經數千年滄桑,“現在看可以忽略不計的影響,再過上十幾二十年,很可能就不一樣了。”白玉川說,必須非常小心地預防各種不利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