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 
中評論壇:國際政經環境與台灣出路
http://www.crntt.hk   2023-07-11 00:16:40
 
  第一個,台灣跟韓國、東南亞國家一樣,過去幾十年全球化還有貿易自由化,台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受惠者。如果沒有各國的關稅陸續降低,各國在WTO架構之下陸續推動貿易自由化,還有全球化讓我們可以集中資源依據比較利益的原則,或者是成本的效益去發展經濟,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全球化的大環境,台灣不可能發展到今天。所以過去這幾年不管是用“自由化已死”或者是用別的說法來形容,確實現在跟過去的情況不一樣。對廠商來講,現在必須要在更多的國家或大洲設立供應鏈。過去可能在中國大陸設立一個工廠,這個工廠發揮了最大的經濟規模效益之後,可以出口到全世界,但現在這樣的模式已經行不通了,所以才會陸續衍生了區域化、短鏈化或者是回流、近岸外包等等這樣的趨勢。這樣的趨勢雖然對廠商來講,是一個分散風險的政策,但是也表示必須花費更大的資源去做更多的投資。所以對於大部分的大廠來講,是一個非常大的負擔,對台灣更是非常吃力,因為我們過去熟悉的投資環境是中國大陸是東南亞,但是現在因為必須要區域化,必須要全球佈局,台灣的廠商很多被迫要到拉丁美洲,甚至被迫要到非洲、到南亞去佈局,對於台商是一個比較吃力的調整。

  第二是對於台灣的中小企業,因為大型的廠商配合客戶,可能必須從中國大陸移出到越南設廠,到印度設廠,到拉丁美洲設廠,可是中小型的企業可能就沒有這樣的條件。所以對於台灣來講,過去這段時間,很多大型企業很辛苦,中小型的企業也很辛苦,尤其是台灣的政治環境其實是沒有相關的網路或者是一些協助可以提供給廠商,這是對於廠商比較艱苦的地方。所以廠商的海外佈局越來越重要,但是對於廠商來講,是非常大的成本負擔。然後是美中的對抗,對於各國來講,是不是要選邊站?對於企業來講,如果可以選的話,他們不會選邊站,因為所有的企業都是同時要去擁抱他們最大的市場;對大部分的台灣的廠商,美國跟中國大陸不是第一大就是第二大的市場,所以當然希望兩邊兼顧。台灣的廠商怎麼樣能夠在美國跟中國都獲得好處,這是台灣廠商想要爭取的東西。但很多時候不見得如此,過去這兩三年美中關係生變,對於很多的台商來講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議題,兩岸關係也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議題。所以包括台積電或是很多的企業,現在政治學、國際政治學、地緣政治學變成是他們必須要去修的功課。台灣去年有一個針對台灣的CEO做的調查報告顯示,現在台灣的CEO都認為對他們來講最大的隱憂就是地緣政治問題,而不是經濟的問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訊息,衹是很可惜目前為止針對這些廠商的顧慮,不管是大廠小廠,並沒有一個比較有效的政策去處理,或者是去協助這些廠商在這麼複雜而且是敏感對立的環境之下,怎樣做抉擇。

  即使如此,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市場依賴,如果從出口比例來看,現在還是42%,短期內可能也很難降到40%以下;對美國的出口,在過去的兩三年,從過去大概是8-9%,已經增加到13-14%,所以現在中國是第一大市場,美國是第二大市場。從投資來講,現在中國大陸是最大的投資市場,過去兩三年對美國的新東向,對美國的投資也快速增加,所以美國是我們的第二大投資國。所以中國大陸跟美國,第一大、第二大市場跟第一大、第二大的投資目的市場,廠商當然希望兩邊兼顧,所以怎樣避免讓台美關係或者兩岸關係,或者是台美中這些政治關係影響到企業的營運,是當務之急,這是第二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