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長期影響:政府治理將更透明,生產生活業態將朝著智能化、線上化發展,風險中醞釀機遇,或將催生新的業態
當前疫情的前期應對反映出地方政府應對的被動,信息公開透明做得非常不充分,應急醫療非常薄弱,城市管理落後。大數據對於人口流動目的地及滯留時間的監測至關重要,直接關係到傳染源的防控。這將激發出未來政府治理的公開透明和協調組織配套能力的提高。
居家隔離和避免人口大規模流動導致線上消費、線上教育、在線辦公、視頻會議等新的工作生活業態快速發展,很可能改變未來的工作和管理方式。
2 此次疫情相比2003年非典影響程度更大,影響大小取決於持續時間和政策對衝力度
相比非典,本次疫情傳染性更強但致命性更弱,政府應對較快,經驗更為充分,疫情有望得到有效控制。但相比2003年非典,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更大,外部環境更差,且當前疫情發生的時點為對第三產業需求較大、工人未能返城的春節,因此,我們判斷此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程度將大於2003年非典,但時間可能更短。
2.1 經濟下行壓力更大,外部環境更差,疫情集中爆發時點為春節,所以此次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大於2003年非典
2.1.1 外部環境更差,當前逆全球化抬頭、中美貿易摩擦短期暫緩
2003年中國正處於入世後的全球市場紅利期,美國因911事件需要攜手中國共同反恐,中美關係溫和,國際貿易活動相對活躍。2001年中國加入WTO開啟改革開放新篇章,叠加美國出於反恐需要加強與中方合作,我國進出口貿易迅速擴張,出口同比自2001年7%附近上升至2003年30%水平。
當前逆全球化抬頭、中美貿易摩擦不斷短期暫緩。2018年3月美國對華發起貿易摩擦,期間打打停停,但形勢總體上持續升級。美方對華加征關稅的商品規模不斷擴大、稅率不斷提高,並且已經超出了貿易領域,升級至科技戰、金融戰、地緣政治戰、輿論戰等全方位博弈。2019年中國對外、對美出口分別為0.5%和-12.5%,創2008年以來新低。儘管2020年1月中美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但美國仍對約25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維持25%的關稅,對約12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維持7.5%的關稅。此外,美國兩黨已達成對華遏制的共識,中美貿易摩擦仍存反覆的可能。
2.1.2 內部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當前我國經濟增速換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且財政貨幣政策空間小於2003年
2003年中國經濟處於庫存周期、產能周期、房地產周期共振向上的階段,整體經濟趨勢性、周期性上行,人口紅利釋放,財政貨幣政策空間充裕。一方面,外貿需求旺盛推升中下游需求,叠加信貸環境寬鬆,企業主動補庫存,帶動工業庫存水平於2002年11月持續上升。另一方面,2001年前後我國開啟第三輪產能周期,重化工業、城鎮化快速發展,同時由房地產市場化改革引致的地產行業快速發展,鋼鐵、有色行業投資意願高漲,產能周期及房地產周期共振向上。總體來看,2003年經濟整體處於上行周期,“非典”疫情僅是經濟上行期間的一股短暫“寒流”,僅延緩了實體經濟快速抬升的勢頭。
當前中國經濟處在大的增速換擋解讀,自2010年以來持續下行十年,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宏觀杠杆率偏高,2019年底經濟低位暫穩但基礎不牢。房地產投資受融資收緊影響處在下行通道、基建年初發力制約後續回升空間、居民部門高杠杆率和就業壓力大制約消費回暖。如果沒有深入的改革開放,中長期看形勢仍嚴峻。同時,企業家信心、地方政府積極性和激勵機制有待改善,財政及貨幣政策空間小於2003年。2003年中國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占比為7.5%,而2019年為12.6%。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占比在2010年達到頂點的74.5%,2003年-2010年為持續上升態勢,2011年以後持續下降。
從經濟結構看,與2003年相比,當前第三產業對我國經濟拉動作用不斷提高,消費對經濟的貢獻占主導,疫情對服務業帶來的負面衝擊或被進一步放大。分產業看,2019年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分別占比7.1%、39%和53.9%,其中第一二產業分別較2003年分別下降5.3和6.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提高11.9個百分點,分別拉動GDP增長0.2、2.2和3.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對我國經濟拉動作用不斷提高。從需求結構看,消費對我國的經濟貢獻占主導地位,2019年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和淨出口的貢獻率分別為57.8%、31.2%和11%,其中消費的貢獻率高於2003年22.4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低於2003年38.8百分點。
2.1.3 本次疫情的傳染性更強,叠加春節時點因素,對服務業和企業復工衝擊更大,但防控力度更強,預計影響時間短於2003年非典
從病毒本身看,新型冠狀病毒傳染性較強,但致病力和致死率暫時比SARS低。1月5日,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從武漢肺炎患者標本中分離出了新型冠狀病毒。經過高通量測序及比對,證明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因此WHO命名該病毒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目前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尚未有全面系統研究,僅能確認存在人傳人的現象。本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性更強,但致死率暫時比SARS低。據WHO數據,2002年11月-2003年7月全球確診感染SARS患者共8096例,其中死亡774例,死亡率9.6%。據國家衛健委公開數據,截至2020年1月29日,全國累計確診案例7711例,累計死亡病例170例,死亡率2.2%。
本次疫情在春節期間爆發,將對第二和第三產業造成嚴重打擊。2003年非典雖然始於2002年底的廣東,但在2003年4月才迅速升級,實際上春節期間的餐飲娛樂交運影響不大,工人已返工,對第二產業影響也不及目前。2003年二季度GDP從一季度的11.1%直接下降2個百分點至9.1%,其中三大產業分別下降1.1、1.9和1.8個百分點,其中受損較嚴重的是交運、餐飲住宿,分別下降5.4和3.6個百分點至2.3%和7.4%。當前時點,春節期間的餐飲娛樂交運幾乎下降到零,工人延遲返工,對房地產、基建、工業生產的影響也較大。
2.2 疫情持續時間及其經濟影響的情景分析:由於反應更快、抗擊疫情力度更強,因此此次疫情影響更大、時間更短,樂觀估計影響主要在一季度
疫情將打斷中國經濟自2019年底的弱企穩態勢,惡化企業經營效益和預期,降低居民收入增速,增大就業壓力,推高債務和金融風險,政府需及時出台政策進行有力對衝,托底經濟,增進社會福利。
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主要取決於其持續時間和政策應對力度,主要有三種可能性。
情景一:防控及時得力,疫情持續時間較短,對經濟的衝擊也主要局限在一季度,疫情高峰出現在2月中旬,此後逐步下降,3-4月結束,四個季度的GDP增速預計為4%、6%、5.8%和5.6%,全年在5.4%。
情景二:由於春節復工人口流動、氣溫較低利於病毒傳播以及防控不得力,疫情可能延續至二季度,最終各方面努力下並在氣溫升高的幫助下於6月左右結束。疫情持續時間較長,將影響整個上半年的經濟增長。一季度GDP增速滑落至4%,二季度略有回升,但仍顯著低於正常水平。四個季度GDP增速預計分別為4%、5%、6%和5.8%,全年GDP增速為5.2%。
情景三:考慮到病毒的前期潛伏期較長、傳染性較強以及未來變異的可能性、復工以後再次擴散和傳播、防控上可能的疏漏,疫情持續時間可能會超出預期,形勢的演化比第二種更嚴峻也要充分估計。四個季度GDP增速預計分別為4%、5%、5%和6%,全年GDP增速為5%。
從歷史經驗和當前進展來看,第一種情景目前概率更大,主要是基於此次疫情防控的及時性和力度明顯強於2003年非典時期,但是也要做好第二種和第三種情景的準備,堅持底線思維。第一,反應迅速。非典歷時半年,但從2002年11月16日首發病例到2003年4月17日政治局會議高度重視相隔5個月時間,而此次疫情從12月8日首發病例到1月20日總書記指示相隔不到1個半月。第二,強大的動員能力和防控力度超前,抗擊疫情經驗更豐富。參考過去抗擊“非典”的經驗,採取了對重點疫區進行管控、武漢和湖北其他地市封城、及時提供各類醫療物資、“小湯山模式”醫院定點診療感染病例、延長春節假期防止人員大幅流動等措施。截至1月29日,新冠病毒新增疑似和確診病例增速大幅放緩。非典時期從4月17日政治局會議到6月20日小湯山醫院最後的患者出院,僅2個月時間便基本掃清疫情,因此我們審慎樂觀估計大概率的情況是疫情及其影響主要在一季度。
3 非典疫情歷程、政府應對舉措及經驗教訓
3.1 2003年非典疫情發展歷程
2002年11月到2003年6月,非典疫情大致分為初發、加速擴散和減退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2002年11月-2003年3月份初發期,疫情主要集中在廣東省,期間疫情並未得到政府重視,且由於信息瞞報道致疫情擴散。在2002年11月非典最早在佛山市出現,但當地政府為避免民眾恐慌,一直沒有發布相關訊息。2002年底,關於“非典型肺炎”的疫情討論逐漸在互聯網流傳,但由於缺乏公開透明的信息公開,相關評論較為混亂。疫情前期政府及醫療部門對SARS病毒認知有限,導致大量醫護人員被感染。截至2003年3月底,中國內地累計報告臨床診斷病例1190例,其中廣東有1153例,占97%。
第二階段為2003年4月份加速擴散期,疫情開始向其他省份擴散,並逐步向北京、山西、內蒙古、河北和天津市集中。期間中央領導人密集召開高級會議,部署非典防治工作。2003年4月非典疫情加快擴散,截至4月底全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3460例,較3月底增加190.8%。其中華北5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廣東省有3368例,占確診案例的97.3%。期間中央政府密切關注非典疫情,據不完全統計,自4月2日開始的50天裡,主要領導主持召開的中央重大會議高達11次,平均4.5天一次,包括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等高規格會議形式。非典防控期間的重大戰略決策幾乎都是在這些密集的會議上作出,比如4月23日的國常會成立了全國防控非典指揮部,並確定由吳儀副總理掛帥;4月28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確立了“一手抓非典防治,一手抓經濟建設這個中心”;5月12日的國常會通過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為之後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確立了流程。
第三階段為5-6月份疫情減退期,全國疫情穩中有降。5月上、中、下旬,全國平均每天新增病例分別為151、45、14例,逐步下降。6月1-11日,全國有6天沒有新增確診病例;12-24日,沒有新增確診。2003年6月24日,WHO正式將中國大陸從疫區中除名。
3.2 政府防治措施
非典期間貨幣政策總體保持穩健,維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通過適當信貸傾斜等方式支持防治非典工作。非典時期由於經濟整體仍處於周期性上行階段,貨幣政策並無降准降息操作。2003年5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於應對非典型肺炎影響全力做好當前貨幣信貸工作的意見》(銀發[2003]111號),針對貨幣信貸工作提出意見,總體上要保持貨幣信貸總量適度增長,防止貨幣信貸出現大幅度波動,具體來看包括切實保障防控非典所需的合理信貸資金供應、對受非典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和地區實施適當信貸傾斜,並且要求各金融機構有針對性地加強貸款營銷,積極支持企業開發、生產和銷售有市場發展前景的保健衛生產品。2003年6月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工業生產、消費得到修復,經濟出現過熱傾向,通脹壓力加劇,8月23日央行宣布將存款準備金率從6%上調至7%,貨幣政策至此進入新一輪收緊周期。
財政政策方面,我國主要通過財政減免、補助補貼、國債支持三類支持措施抗擊非典。1)財政減免方面,2003年5月財政部出台《財政部關於對受“非典”疫情影響比較嚴重的行業減免部分政府性基金的通知》(財綜明電[2003]1號),針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餐飲、旅店、旅遊、娛樂、民航、公路客運、水路客運和出租汽車等行業減免部分政府性基金。此外,非典期間我國還對防治非典的捐贈物資免征進口稅,對於在北京經營蔬菜的個體工商戶免征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等,對於非典期間取得的臨時性工作補助免征個人所得稅。2)補助補貼方面,非典期間財政部對參與非典防治工作的衛生醫務人員提供臨時補助,分200元/天和100元/天兩檔;另外,對於農民和城鎮經濟困難的非典患者的醫療費用由救治地政府負擔。3)國債支持方面,2003年5月9日,曾培炎副總理主持召開會議,專題研究和安排部署加快非典防治設施建設工作,會議決定適時調整國債資金投向,在非典以來已安排15.5億元用於全國疾病預防控制網絡建設的基礎上,再增加投資8.12億元,重點支持疫情比較嚴重地區的非典防治,用途包括醫療設備採購、醫院隔離室改建、醫療垃圾與污水處理、專用運輸車購置等。
抗擊非典疫情期間,我國主要採取了四大防治措施,統籌維護經濟生產活動的正常有序運行。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形成統一的指揮體系。2003年4月2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成立了全國防治非典指揮部,吳儀副總理任總指揮兼衛生部長,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華建敏任副總指揮,對非典型肺炎的防治、農村地區非典防治、宣傳、後勤保障、科技攻關、學校防疫、社會治安、組織領導等方面的工作情況進行統一部署。二是堅決切斷傳染源,控制疫情擴散和蔓延。一方面,針對疫情發展,按照“四早”和“三就地”原則(“四早”是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三就地”是就地隔離、就地觀察、就地治療),嚴格疫情報告制度。另一方面是抓好重點部位和重點環節的防控工作,對機場火車站等人群集中場所實行嚴格消毒;加強人員流動管理,調整學校學習上課安排,限制舉辦大型會議和活動,暫停文化娛樂場所經營,控制跨地區考察和調研,依法採取嚴格的隔離措施。三是全力組織救治,集中科研力量,開展聯合攻關,努力提高治愈率。堅持分散接診、集中收治原則,設立發熱門診,明確定點醫院,建立患者轉運機制。集中醫療搶救設備,統籌醫療技術力量,完善重症監護病房條件,組建呼吸、傳染、重症監護方面專家組成的救治組,救治重症患者。四是做好物資供應,維護正常經濟社會秩序。一方面,我國統一調度防護、消毒、醫藥用品和部分生活物資,保障華北等疫情嚴重地區的物資需求,並支援港澳台地區。此外,組織貨源,緊急調運,解決北京等地部分生活必需品斷檔脫銷問題,及時平息搶購風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