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7日電/在日前召開的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新年首次會議上,“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成為焦點。
經濟日報發表記者郭子源評論文章認為,對於小微企業來說,融資固然重要,但企業融資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企業健康發展、成長壯大。為實現這一目標,金融機構服務小微企業,不僅要“融資”,也要“融商”,即金融機構應發揮自身在機構、客戶等方面的優勢,幫助小微企業更好地實現“商業拓展”。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全社會共同努力下,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已得到較大緩解,實現了“量增價降”。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用於小微企業的貸款餘額為36.39萬億元,其中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11.3萬億元,較2019年年初增長20.81%。從價格上看,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新發放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為6.82%,較2018年全年平均利率下降0.58個百分點。其中,5家國有大型銀行平均利率為4.87%,比2018年下降0.66個百分點。
文章分析,對於小微企業來說,融到資金後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運用資金。調研發現,小微企業不僅需要資金支持,也需要覆蓋經營、管理、投資等在內的綜合服務。
眾所周知,小微企業的平均生命周期為3年至5年,究其原因,既與外部經營環境變化有關,也與自身經營理念不當、生產技術相對落後等因素有關。反觀那些“成長型”小微企業,大多數則堅持精細化、特色化、專業化發展,勇於創新,最終成為有核心競爭力的中型企業。
在上述過程中,如何實現“商業拓展”是重要一環。小微企業缺的不僅是資金,也缺乏盡可能多的商業機會。
針對這一需求,部分銀行探索推出了小微企業“生意撮合”“生意匯”等服務。比如,中國工商銀行在第二屆進博會期間舉辦“經貿洽談會”,旨在助力小微企業加快融入全球資金鏈、產業鏈、價值鏈;招商銀行推出了小微企業專屬APP,內設“生意匯”模塊,通過該模塊,小微企業主可以了解到招行不同行業小微客戶的經營情況、發展歷程、產品介紹等信息,進而促進企業間的生意交流及上下游合作。
文章提出,接下來如何充分發掘金融機構的資源禀賦,為小微企業提供盡可能多的商業機會,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課題。銀行業金融機構需要從以下兩方面繼續作出探索。
一是從“單一貸款提供商”向“綜合服務提供商”突破,圍繞小微企業個性化、多元化需求,提供更全面的綜合金融服務。例如,銀行可為小微企業建立專門的成長檔案,配備專屬金融顧問,制定專項發展計劃。同時,安排季度上門服務“實地問診”,解決企業發展所面臨的痛點、難點;實施半年複盤,評估實施方案階段性成效,並相應調整發展策略;安排年度“體檢”,與企業共同總結經驗,分析不足,助力企業走上適應產業、市場變化的科學發展之路。
二是從“單一場景”向“共享生態”突破。搭建普惠金融開放平台,打造協同共建、開放共享的普惠金融發展新生態。目前多家商業銀行均搭建了自身的電商平台,供企業開展採購、銷售和交易。接下來,銀行可繼續發掘“銀行系”電商平台在結算、融資、數據沉澱等方面的比較優勢,為小微企業開辟更多新的業務渠道,構建新的經營場景,開拓新的商業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