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點,我認為香港應該改變簡單放棄增值不夠高的價值環節的取向。香港的產業結構只有與人口結構基本匹配的時候,才能讓每個人、包括基層都有發揮的空間。我們需要高端產業,它是香港的全球競爭力所在,但只有精英階層才能勝任高端產業。另外,我們要大力增加中層就業,也要關注基層崗位,因為他們在香港的整個就業結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作用,能夠配合人口結構。
我認為,“二號香港”未來發展的方向是推動產業的多元化、實體化。香港面積小、成本高,本地市場非常局限,多元化並不是走“小而全”的道路,實體化也不是要回過頭去走70年代低端製造業的道路。不過,哪怕是疫情結束,每年6000萬遊客來香港購物、旅遊的盛況在未來很多年內都會難再現,所以,香港急需開拓替代性的新增長點。
因此,我建議香港要大力發展2.5產業。我在書中提出了2.5產業的概念,這類產業連接製造業和服務業,具有服務業的中心功能,但比服務業又更實體,同時具有研發、加工、維修等功能。隨著產業的發展,以往那種簡單把製造業、服務業分割開來的二元思維已經行不通。但什麼是2.5產業?我們可以看一些案例。
2019年,我有一個機會去將軍澳參觀了“港發”(香港航空發動機維修服務有限公司)。原來我們只知道香港是航空服務中心,飛機在這裡起起落落,貨物在這裡來來往往,但是我們沒有想到香港其實是勞斯萊斯全球飛機發動機維修樞紐,有超過30間航空公司的飛機當中的勞斯萊斯發動機是在香港進行檢測、維修、改裝、保養。這是非常重型的產業,准入門口門檻非常高,但是對成本不敏感,增值也不低,它就是一個典型的2.5產業,統計學稱為“製造服務”。
為什麼能在香港形成這樣一個飛機發動機維修樞紐?最關鍵是香港的制度因素。因為飛機發動機涉及非常多零部件和供應商,供應鏈非常長,對發動機維修而言,零部件的出出入入非常關鍵。香港擁有全世界最寬鬆的海關管理,非常適合做複雜供應鏈的管理樞紐,這讓“港發”的交貨速度在全球具有獨一無二的優勢。另外,再加上香港在誠信、法律、國際對接等方面的優勢,令“港發”有進一步擴展的可能。但該公司一直處於招聘不足的情況,因為香港沒有製造業文化,年輕人對藍領工作有一定偏見。由此可見,2.5產業在香港有成長的可能性,但單靠市場因素,單靠企業自身無法擴展。
在香港生根或未來有潛力在香港發展的2.5產業非常多,比如說奢侈品售後維修和保養、高端服裝定制、時尚產品、疫苗生產、醫藥、醫療器械、保健食品、高端珠寶鐘表、汽車關鍵零配件等。我再舉個例子,近兩年每次我回內地,內地的朋友家人都讓我幫忙帶香港各種各樣的藥,包括癌症病人的藥品。所以,香港如果能夠有與一些藥物研發機構合作,從海外進口大包裝藥品,甚至在香港進行藥物生產,然後針對不同市場進行分裝包裝、貼標簽,出口到整個亞太地區,是完全可以發展起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