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中評資料圖) |
中評社記者:夏寶龍主任在近日講話中談到,要衝破制約香港民生改善的各種利益藩籬,有效破解住房等突出問題,告別劏房。在您看來,導致香港住房供求極端不對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黃元山:香港住房供求不對稱主要因為長期的土地供應不足,土地供應不足不止關係到住房問題,還會影響經濟民生。香港需要更多的產業,需要讓更多的年輕人“上樓”,這都與整體的土地開拓有關,土地是安居樂業的先決條件。我認為,要解決這一問題,應該不斷推進新市鎮的建設和發展。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香港大規模發展新市鎮,建成了荃灣、沙田、屯門、大埔、元朗、粉嶺和上水、將軍澳、天水圍、東涌共九個新市鎮,而東涌建成之後的十多年,基本上就沒有新市鎮落成,也就是所謂的城鎮化過程停滯了。現在,香港大概只有20%的土地用來做較為高密度的發展建設,其他土地基本上都是未經規劃的用地。而我們毗鄰的深圳,已經有將近一半的土地用來發展,新加坡則是70%的土地用來發展建設。因此,這一方面需要盡快去調整和改善。
中評社記者:您認為推進新市鎮的建設和發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香港的住房問題?
黃元山:要解決香港的住房問題,必須有一個很長遠的城鎮化目標與方案。我們經過研究發現,香港在未來30年,需要增加9000公頃的土地才能保證香港的整體發展,但目前特區政府的規劃只能實現二分之一左右。因此,要再增加一倍的土地開發新市鎮,才能應對長遠的需求。
除了增加更多土地,新市鎮的建設速度應該加快。過去建設沙田、大埔等新市鎮的速度,比現在要快很多,所以必須要通過制度性改革,加快對新市鎮的建設。一是“拆墻鬆綁”,新市鎮建設當中的一些流程可以盡量壓縮。例如收地,城市規劃委員會在落實相關規劃後,法律上講已經可以收地並進入下一個環節,但通常進展是較為遲滯的。
二是組織架構需要更好的配套。以前發展新市鎮有一個部門來統籌,但如果每一個新市鎮都能有一個獨立的團隊去做,那麼責任就會比較清晰,權力也比較好分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