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7日電/據半月談報道,面對汹汹疫情,以移動互聯網為基礎,大數據、人工智能算法、WIFI指紋等技術綜合運用的精准防控,在確保嚴控疫情的前提下,盡可能把對社會經濟、民眾生活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但此次抗疫大考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背景下,如何讓數字治理進一步發揮效力、釋放潛力,值得城市管理者深入思考和實踐。
數字治理表現難如人意
為提升數字治理能力,近年來各地加大了智慧城市硬件設施的投入和建設。以數字政務為代表,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7月,數字政務已覆蓋我國422個城市,涵蓋1000多項服務,累計服務民眾達9億人次。
但半月談記者了解到,防疫期間一些地方智慧城市並不智能,政務服務抗壓能力、應變能力弱,涉及城市管理、服務的智能化體驗更是糟糕。
疫情發生後,東部某城市開通了在線口罩免費申領服務,應該說,這本是一項人性化的便民服務,實際效果卻難如人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