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兩制”台灣方案視域下兩岸民族認同的家族文化效應
http://www.crntt.hk   2024-11-21 00:23:43
 
  三、弘揚兩岸家族文化良好效應,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

  閩台同宗同源,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優秀的家族文化傳承,作為影響兩岸民族認同的重要變數之一,充分展示了個體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確立自我身份的關鍵所在,在歷史和現實的社會聯動中發揮了重要的效應。提取家族文化的優良基因,弘揚家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有利於推動兩岸關係和諧發展,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認識。

  (一)深耕祖地文化,促進兩岸融合

  兩岸同胞血脈相連,同屬於偉大的中華民族。深入硏究和傳承祖地文化,有助於喚醒兩岸同胞共同的民族記憶。深入挖掘和傳承家族文化傳統,通過收集和對接兩岸族譜、尋根祭祖、硏究姓氏源流、講述家書故事等活動,可以幫助台灣同胞回憶起大陸民眾開發、建設台灣以及台灣宗族聚落的歷史進程,並進一步印證兩岸血脈相連的親屬淵源;弘揚兩岸家族共同價值標準“仁、義、禮、智、信”和共同行為規範“溫、良、恭、儉、讓”,特別是通過古聖先賢的家風表率和成功家族的家書教育示範,以物質載體和精神特性等關乎兩岸民族認同的重要符號塑造家族成員的健全人格,養成行為作風,進而內在傳承和凝結民族精神,增強兩岸宗親情感共鳴,喚醒兩岸同胞共同民族和家族記憶,促進兩岸深度融合。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兩岸關係的逐步開放和探親政策的實施,閩台家族聯繫日益密切。通過各種形式的宗親聯誼、尋根謁祖以及返鄉捐贈等活動,兩岸同胞得以跨越海峽,重新建立血脈相連的聯絡,不僅增進了兩岸同胞的相互瞭解,也促進了彼此間的互動與交流。通過共同的家族記憶和文化傳承,兩岸同胞在情感上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為推動兩岸民族認同感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民意基礎,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為未來的進一步合作與交流打下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二)活絡文化同源,深化民間互動

  閩台同胞文緣相承,心靈契合。從普通民眾的視角,進一步活絡文化同源,鼓勵兩岸民眾互訪交流,體驗對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促進心靈契合和情感交流。

  以文化搭橋梁,加強兩岸同胞之間的情感聯繫。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如兩岸藝術家共同參與的文藝演出、書畫展覽等,使兩岸民眾可以共同體驗和欣賞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情感上共鳴,加深民族認同感;籌辦具有特色的兩岸民俗文化節等活動,展示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讓民眾在歡樂和祥和的氛圍中體驗和瞭解彼此的文化精髓;舉辦學術硏討會,邀請兩岸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問題,為兩岸文化交流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論指導;紀念共同的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如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辛亥革命紀念日等,共同回顧歷史,緬懷先烈,增強民族凝聚力,為構建和諧、穩定的兩岸關係,為未來的合作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倡導通力合作,貢獻兩岸智慧

  通過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加深兩岸民眾的經濟利益聯繫,搭建兩岸“宗親貿易”,建立兩岸共同市場,推動兩岸產業融合,形成利益共同體。共同開發市場,推動產業合作,實現資源互補,共同應對國際競爭,促進共同發展,不僅能夠促進經濟的繁榮,還能夠在經濟合作中增進兩岸民眾的相互依賴和信任,從而在實踐中強化民族認同。特別注重開展新形勢下兩岸靑年交流活動,幫助兩岸靑年團隊互相學習、交流和借鑒,讓台灣團隊切身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推動兩岸靑年團隊在鄉村建設規劃、文創旅遊、產業培育等方面深度交流,為兩岸融合賦能。

  在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前提下,鼓勵兩岸共同參與一些國際組織和活動(如國際會議、國際體育賽事、文化交流活動等),共同應對國際挑戰、參與國際事務(如氣候變化、環境保護、公共衛生等全球性問題)并攜手合作,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和中華民族的團結,展現中華民族的整體形象,共同為人類的福祉作出貢獻。通過合作,兩岸民眾可以共同體驗到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責任和榮耀,在情感上、文化上、經濟上和國際舞台上逐步構建和鞏固民族認同,促進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共同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四)搭建智慧平台,喚醒共同記憶

  通過數字化技術賦能的平台,將兩岸的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緊密相連,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深入瞭解兩岸共同的文化遺產和獨特的地方特色。通過建立和維護線上線下的交流平台,為兩岸民眾提供一個便捷、高效的溝通管道。綜合運用雲計算技術、多媒體虛擬現實(VR)體驗等前沿科技手段,進一步豐富和拓展兩岸文化交流的形式和內容。例如,加大對特色遷台記憶館、雲上台灣等項目的開發力度,將祖籍地的文化遺產與台灣的文化景觀相互串聯,實現同步上線展示。這不僅能夠為兩岸民眾提供更加生動、直觀的文化體驗,還能進一步開拓兩岸的視野,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和認同。

  此外,加強兩岸媒體之間的合作也是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共同製作電視節目、專題紀錄片、新聞報導等多種形式,兩岸媒體可以向公眾展示兩岸民眾的日常生活、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以及雙方在各個領域的合作成果。這不僅有助於增進兩岸民眾之間的相互瞭解,還能培養和強化積極的民族認同感,塑造兩岸同胞共同的形象。

  四、結語

  回顧歷史,旨在更深刻地洞察現實。家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石,它承載著豐富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內涵,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弘揚優秀家族文化,不僅能夠加深台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親情和歸屬感,增強兩岸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認同,更有助於深化兩岸民族認同,促進兩岸關係和諧發展,增加兩岸完全統一的動力。

  基金項目:2021年度福建省高校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基礎理論研究項目,項目編號:JSZM2021043;國家戰略需求和多學科融合導向下“閩南文化+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閩教高[2020]4號;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師院校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文科複合型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教高廳函[2021]31號。

  注釋:

  ①習近平,中華民族一路走來書寫了海峽兩岸不可分割的歷史[EB/OL],中國政府網,2024-04-10,www.gov.cn。

  ②④習近平,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EB/OL],新華社,2019-01-0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1533296238730411&wfr=spider&for=pc。

  ③韓震,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及文化認同——一種基於歷史哲學的分析與思考[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10(1):108。

  ⑤Tu W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in Contemporary Taiwan[J].CHINA QUARTERLY -LONDON-,1996, 1(148):1115-1140.

  ⑥阮莉、李順興,“兩制”台灣方案視域下兩岸文化認同的挑戰[J],《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總319期P25,http://hk.crntt.com/doc/5_110_106949183_1.html。

  ⑦羅鼎鈞,從這三份兩岸民調看見台灣民眾內心眞實的想法[EB/OL],華夏經緯網,2020-10-10,www.weibo.com。

  ⑧林華東,閩南文化的雙重性特徵[EB/OL],光明日報理論版,2011-04-21,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1-04/21/nw.D110000gmrb_20110421_1-11.htm。

  ⑨陳支平,近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社會與文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
  ⑩洪安全等編,清宮月擢檔台史料[M],台北:“故宮博物院”,1994:3994-3995.

  ⑪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台灣文獻叢刊第027種[M],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硏究室,1958:342。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11月號,總第323期,P27-35)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