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美地緣科技博弈:趨勢、影響與中國應策
http://www.crntt.hk   2024-07-15 00:28:29
中美科技戰略博弈愈趨激烈,中國應加強科技創新,堅持以積極態度對待國際交流與合作。
  中評社╱題:“中美地緣科技博弈:趨勢、影響與中國應策” 作者:劉典(上海),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

  【摘要】中美在數據規則、芯片戰爭和AI治理三個關鍵戰綫上展開的科技戰略博弈愈加白熱化。美國通過投資控制、出口管制、審查機制立法等多重手段,逐漸織就一張制約中國技術進步的網,以維護其國家主權和安全。而中國則通過擴大國內發展努力和游說國際夥伴關係來減輕對西方技術的依賴,并積極應對美國的施壓。雙方對於全球經濟、未來科技發展“領跑權”的爭奪正日益激烈。上述博弈的核心邏輯來自於技術水平對於國家力量的對比具有關鍵性的影響,高技術企業等非國家行為體在大國戰略博弈中的地位日益凸顯以及與技術因素高度相關的聯盟或陣營構建成為大國博弈的焦點。因此,中國應以加強科技創新、謀求自力更生作為應對挑戰的主旋律,并堅持以積極態度對待國際交流與合作,從而通過自身發展應對博弈,同時爭取合作與競爭的平衡。

  自2024年2月28日拜登簽署《禁止受關注國家獲取美國人大量敏感個人數據和美國政府相關數據》以來,美國在跨境數據流動方面頻繁對華出招:3月1日,美商務部宣布對內嵌中國信息通信技術或服務的智能網聯汽車啓動國家安全審查;3月5日,美國國會衆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公布的一項立法提案要求中國公司字節跳動在165天之內剝離旗下短視頻應用程序TikTok,而這并非TikTok第一次遭到美方施壓;3月6日,有利於美方在生物製藥領域對華產品、企業與技術進行打壓的《生物安全法案》以11:1的投票結果獲得通過。議案中,華大基因、華大智造、藥明康德等實體被點名。

  從上述一系列緊密出台的措施來看,拜登任內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所提到的“中國作為美國最重要的地緣政治挑戰”這一觀點正在得到具體展現,即美國正在全力實施競爭性對華戰略。進而言之,前述舉措均離不開以下三方面的核心認知與邏輯:第一,技術水平對於國家力量的對比具有關鍵性的影響;第二,高技術企業等社會行為體在大國戰略博弈中的地位日益凸顯;第三,與技術因素高度相關的聯盟或陣營構建成為大國博弈的焦點。隨著冷戰後全球化的推進,經濟與地緣政治的深入互動使地緣經濟成為重要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礎上,地緣科技則聚焦技術因素與地緣政治、大國競爭之間的互動關係,為審視國際關係特別是中美博弈提供了新的視角。①

  一、地緣科技博弈三大戰綫:數據規則、芯片戰爭與AI治理

  美國上述於2024年年初實施的舉措所體現的“逆全球化”思潮,衹是其推動大國競爭的一系列動作中的一小部分,但也足以幫助我們觀察到美國在對華技術競爭方面日益增強的緊迫感。從宏觀視角來看,美國已經通過投資控制、出口管制、審查機制、立法等多重手段,在AI治理、芯片戰爭、數據規則三大領域逐漸織就一張制約中國技術進步的網,反映出美國打著國家主權與安全旗號,對華科技發展圍追堵截,日益走向單邊主義與保守的立場。儘管兩國在發展理念和治理框架上存在很大差異,但為了應對來自美國幾乎是全方位的制裁,中美之間的技術競爭不斷升級,在關鍵科技領域內展開激烈爭奪,以爭取塑造全球技術格局、影響國際規範和治理框架的話語權。

  1.數據規則競技場:美國調整策略強化數據保護壁壘

  跨境數據流動已成為國際商業和創新不可或缺的領域。隨著數字經濟的不斷成熟,數據流動越來越多地受到國家安全和經濟政策的審查。自戴琪宣布美國在WTO框架內放棄支持跨境數據自由流動起,美國也一改以往立場,轉而強調數據隱私保護,限制跨境數據流通。

  美國正持續加快推進數據戰略轉型,強化數據保護壁壘。一直以來,美國在數據主權方面的戰略都堅持著開放的態度,采取“數據自由流動+擴張域外管轄”的模式。然而,近幾年的公開信息表明,美方的這一態度正在發生變化。一方面,通過與盟友建立合作機制管理數據流動,加大力度主導國際數據規則制定:2023年7月,歐盟委員會正式官宣通過的歐盟-美國數據隱私框架的充分性決定,標志著因2020年7月歐盟法院判決“隱私盾”框架無效而受阻的跨大西洋數據流動重新恢復②,歐美間出現了新的數據框架,試圖通過建立合作機制來管理數據流動,而非僅限於自身的數據主權。另一方面,則加強對中國相關產業的審查,嚴格限制個人數據跨國傳輸。2024年2月28日,拜登簽署的《禁止受關注國家獲取美國人大量敏感個人數據和美國政府相關數據》行政命令更是以“更好保護美國人的個人數據安全”為由,站穩了美方立場的轉變。該項行政令影響範圍非常廣泛,除了關注數據跨境流動本身,還管制大量涉及“潛在的數據流動”的行為,適用於受限主體對美國的投資活動、商務活動及其在美國設立的主體在美國本土的經營活動;在司法部同時發布的事實清單中,明確將中國列入“受關注國家”之首,標志著針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受關注國家的國家安全管制措施的又一次升級。③緊接著,美商務部就以內嵌中國信息通信技術或服務的智能網聯汽車會通過收集“敏感數據”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為由,於3月1日對該類來自中國的汽車啓動國家安全審查,對這份新行政令作出響應。上述一系列舉動不僅表明美國對個人數據安全防護的高度重視,也揭示了美國在全球數字化轉型中的戰略意圖和目的。這些舉措并非偶然或意外,而是基於美國的國家利益和全球戰略考慮的必然選擇。

  與之相應,中國也在積極推進數據跨境規則的結構性變化,重視數據跨境流動。為響應全球數據格局預期所發生的重大變化,2024年3月5日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到數據跨境流動的重要性,并將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互利共贏列為政府工作十大任務之一。實際上,早在2022年9月開始施行的《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就強調統籌兼顧“發展”與“安全”;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展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明確要求深化開放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就在2023年9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關於《規範和促進數據跨境流動規定(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進一步對數據跨境(出境)治理體制機制進行了結構性調整,進一步規範和促進數據依法有序自由流動,與此前規定相比,管理色彩稍顯弱化。該徵求意見稿規定了五個不需要申報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訂立個人信息出境標準合同、通過個人信息保護認證的情形,從規範和促進的角度對體制機制進行了結構性改變。④

  2.芯片戰爭前綫:美國藉國家安全之名圍堵中國

  國家安全是美國對華在各前沿科技領域步步緊逼的重要理由。作為軍事和民用技術的基礎,半導體行業則被視為美國對華科技競爭關鍵點。對於此,布林肯和雷蒙多等美國官員已經明確表示,由於合理的軍事應用和相關的地緣政治利害關係,有必要阻止高端半導體流向中國。

  美國以維持技術領先地位為主要目標,以國家安全為名加大對華制裁力度。其一方面斥巨資激勵本土半導體產業研發投資,以增強本土技術的競爭力,旨在重塑其在全球芯片供應鏈中的位置;另一方面,則采取包括但不限於出台CHIPS法案國家安全條款、嚴密監控對華實體投資、強調半導體對國家安全的戰略意義、升級對華半導體的出口管制、深化半導體供應鏈與國防工業基礎調查以及攜手盟友開發下一代半導體技術等一系列多元舉措,展開了在技術、政策和市場多層面的對華競爭。其以國家安全為名,不斷加大對我國芯片產業的制裁力度,目標直指削弱乃至抑制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阻礙中國科技進步的步伐,以保持自身的技術領先地位。

  中國則以實現自力更生為重要追求,以駕馭與美國在技術競賽中的緊張關係。其一,在美國攜手盟友限制中國芯片進步的同時,中國也正通過擴大國內發展努力和游說國際夥伴關係來減輕對西方技術的依賴。其二,在實施出口限制後,英偉達(Nvidia)和AMD等美國半導體公司被禁止與中國交易其以人工智能為重點的芯片,中國半導體製造能力明顯減速。為應對類似問題,加強我國基礎設施并減少對外國中小企業的依賴,國內對半導體相關項目的投資激增,總額高達2900億美元。簡言之,全方位的控制措施和錯綜複雜的競爭動態刺激了全球半導體價值鏈的重新定位,因為國家和公司都不得不考慮對美的依賴性,從而努力尋求使其供應鏈和技術夥伴關係多樣化。簡言之,中國在面對外部壓力時表現出了韌性,強調計算基礎設施對技術自給自足的重要性。

  3.AI治理舞台:美國力圖引領全球規則制定

  全球範圍內,AI的競爭將進一步升級為系統性的、對於行業領跑權的競爭。美國一貫將自身定位為全球AI治理領域的領導者,但在近年來受到了來自中國的挑戰。一方面,美國一直對中國在技術方面的崛起持謹慎態度,從國家安全和競爭的角度來看待中國。另一方面,中國希望到2030年塑造全球規範并成為人工智能的領導者,尋求在該領域建立全球治理框架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而正如中國所期望的那樣,中國確實在人工智能領域實現著進步。來自Tortoise Intelligence的一項研究佐證了這一點,該機構表明,美國和中國的人工智能在研究、編程平台、投資和政府支出等方面居於全球領先水平。此外,據2023年報道,中國在37項關鍵技術領域占據全球領先優勢。可以想見,儘管兩國的AI治理框架深受各自理念和戰略目標的影響,也存在一定差距,但兩國都在積極采取措施,以保持或提升各自的競爭力。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