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這些例子表明,中美在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的分歧已經大到難以調和的程度。
中美之間的博弈,本質上是國家利益之爭,發展道路之爭。舉例說,美國總統拜登在三月初採取行動,阻止中國電動車進入美國市場。他的理由很牽強,聲稱來自中國的接入互聯網的汽車和卡車,將給國家安全帶來風險,因為這些車的操作系統能把敏感信息傳給中國政府。
但事實上,中國的一些小型電動汽車售價不到1.1萬美元,遠低於美國製造的同類電動車價格。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美方不斷拉長單邊制裁清單,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無怪乎王毅強調,不能再允許誰的拳頭大誰就說了算,更不能允許“有的國家必須在餐桌上、有的國家衹能在菜單里”。
“友岸外包”與“全球南方” 西方孤立中國的代名詞
台灣問題是中美之間最大的衝突點。如果說熱戰不可預測,冷戰氛圍下的脫鈎、去風險化的手段將會花樣翻新。舉一例,西方國家現在流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這僅是一個概念,更是美國的一項外交及貿易政策。2022年4月,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演說中首次提到“友岸外包”這個術語,提倡優先與盟國或價值觀相近的國家發展貿易關係,並建立彼此互助的供應鏈。西方國家積極跟進,並對一些發展中國家軟硬兼施。
美國智庫及輿論界,也在有意無意地造勢予以配合。《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去年發表一篇題為《Corporations Can’t Ignore Geopolitics Anymore》的分析文章,聲稱“世界正逐漸分裂成兩個對立的集團,企業未來將再也無法忽視地緣政治上的風險”。
美國鼓吹把生產和供應鏈轉移到“友好”或鄰近國家,將是長期趨勢。舉一例,以Barbie娃娃及Hot Wheels玩具車聞名的美資公司Mattel(美泰),最近宣布擴建位於墨西哥北部新萊昂州的工廠,規模超越該公司在中國、越南、馬來西亞的亞洲生產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