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2日電/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橫向打通、縱向貫通、協調有力的一體化推進格局”的數字中國建設目標,明確在“2522”整體框架布局下基礎設施、數據要素、平台經濟、數字技術等方面的重點工作任務。
光明日報發表貴州財經大學西部綠色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張再傑文章指出,中西部地區具有土地、綠電資源豐富,氣溫較東部低,數據與算力中心成本較低等優勢,應在數字經濟“新賽道”上搶抓新機、加快發展。但總體來看,中西部地區數字產業基礎還相對薄弱,產業鏈條尚未真正形成,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小;同時,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數字技術應用和創新水平相對滯後,發展要素支撐能力不足特別是高層次數字人才嚴重缺乏。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中西部地區數字經濟的發展,需要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加以解決。
文章認為,應加快夯實數字基礎設施。中西部地區要緊緊抓住數據這個核心生產要素和算力這個核心生產力,以“東數西算”為牽引,適度超前布局數據中心、算力網、5G等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打造面向全國的算力保障基地。面向東部地區開展跨區域算力輸出,協同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等區域開展算力資源聯動,探索開展“西部算力網絡樞紐+東部算力資源需求”數字經濟發展合作模式。做好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統籌規劃,避免無效投資、產能過剩等不良現象。根據數字基建不同領域實施不同發展策略,由政府主導5G基站、軌道交通、能源互聯網等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的數字基建,對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新能源充電樁以及部分大數據中心等涉及高新技術和專門領域的數字基建,則要充分激發市場主體的積極性,推動專業化發展。
推動數字賦能經濟社會發展。中西部地區要把推動數字產業高質量發展作為目標,大力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圍繞核心關鍵技術龍頭企業來形成關聯產業上下游,加速數字技術的應用推廣,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同時,把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作為重點,以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為主線,推進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挖掘傳統優勢產業與數字技術融合的巨大潛力,加快數字技術創新應用。此外,還應在推動公共服務數字化轉型上突破,推進學校、醫院、養老院等公共服務機構資源數字化,加大開放共享和應用力度。
加快推動數字經濟制度創新。一是利用好數據資源,著力完善數據資源匯聚、共享、開放、交易等相關規範和標準,在數據開放共享、數據安全保護等領域實現突破;二是利用好數據平台,以數據制度創新引領規則創新,在國家數據基礎制度上先行先試,在數據產權制度、數據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數據要素收益分配制度、數據要素治理制度等方面創新機制、路徑、模式;三是利用好數字經濟政策,積極開展數字經濟創新政策試點,建立公開、包容、透明的數字經濟政策制定落實機制,為數字經濟規範有序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文章最後表示,應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基於中西部地區數字人才缺乏這一基本現實,培育並舉,著力形成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實施數字人才集聚行動,聚焦國內外重點院校、面向數字經濟發展重點產業鏈,探索實施“揭榜掛帥”等引進形式,大力引進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等領域的高層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