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31日電/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人口減少85萬人。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總人口首次進入負增長區間。考慮到勞動年齡人口總量早幾年已經進入下降通道,這預示著中國人口發展進入新的負增長階段,並且這一趨勢在短期內難以逆轉。人口負增長的事實短期內在社會層面造成了較大心理衝擊,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可能需要在更長時間周期內才能逐漸顯現。
中國網發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副教授陳建偉文章表示,人口穩定增長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但這並不意味著在人口負增長的社會中經濟發展停滯和生活水平不再改善。縱觀全球各國人口發展歷史,工業化和收入增長過程中的人口增長率呈現先增長後下降的倒U型趨勢,學術界也稱之為人口轉型。一些高度工業化的國家人口生育率非常低、老齡化程度非常高,但這並不妨礙這些國家的國民享有非常高的社會保障水平和生活質量。
文章認為,中國進入人口負增長階段不可避免,要廣泛借鑒全球各國應對人口增長下滑和老齡化加速的政策經驗,積極調整和妥善應對,將人口負增長及隨之而來的老齡化衝擊降到最低,不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應對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趨勢,需要以調整法定退休年齡為主線,以鼓勵老齡勞動力就業和鼓勵企業雇主擴大雇傭高齡勞動力為兩翼,同時完善就業法律法規、調整勞動稅收和轉移支付制度,緩解社保體系的收支壓力和降低對老年群體的不平等。
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是工業化國家應對人口轉型的重要政策措施,也是中國在“十四五”期間需要重點突破的政策著力點。近年來,一些歐洲國家紛紛改革勞動力市場政策,並將分階段推遲法定退休年齡作為改革重要環節,突破了65歲法定退休年齡線,並不再強制員工退休。英國改革領取養老金的法定年齡,計劃2026年延遲到66歲和2028年延遲到67歲;德國法定退休年齡改革的結果是逐漸推遲到67歲;丹麥、芬蘭等國家推遲退休年齡的幅度更大而且階段更長。推遲法定退休年齡後,數據顯示,各國55歲至64歲人口的勞動參與率顯著提高,這既減輕了公共養老金體系的支付負擔,又為社會創造了新的經濟價值。
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已經明確提出,要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一些省份已經開始延遲退休的先行先試工作。預計“十四五”期間中國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立法將逐漸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