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30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保障金融消費者權益,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也是金融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根基。優化金融消費環境,有利於激發居民消費潛力,助力經濟回暖
新春佳節,在網上選購年貨,一些消費者會使用消費信貸產品;親朋好友聊起養老的話題,少不了養老理財、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等新鮮事兒;普惠醫療險遍地開花,不少消費者為自己增添了醫療保障……近年來,金融機構圍繞百姓需求不斷創新產品、優化服務,為金融消費者提供了便利。
金融消費活躍度越來越高,消費者權益保護也越來越重要。銀保監會有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金融消費者超10億人。近年來,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部門出台政策措施規範市場秩序。比如,要求信用卡分期服務統一採用利息形式向客戶展示資金使用成本,讓“零息高手續費”的套路無處遁形。相關政策舉措有效回應了市場關切,讓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得到更好保護。
也要看到,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千頭萬緒,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核保過場化,理賠核保化”等情況仍時有發生,這既給消費者帶來困擾,影響金融消費信心,也會給行業自身發展帶來隱患。毫無疑問,保障金融消費者權益,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也是金融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根基。優化金融消費環境,有利於激發居民消費潛力,助力經濟回暖。
營造良好金融消費環境,離不開健全的制度和有力的監管。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施辦法》《銀行保險機構消費者權益保護管理辦法》等文件相繼發布,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協調工作機制逐步構建,金融營銷宣傳行為持續規範,監督檢查效能不斷強化,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未來,期待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立法工作加快推進,為高質量開展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提供更多法律指引。
金融機構需強化主體責任。從產品宣傳到合同簽署,從售後咨詢到投訴處理,金融機構及從業人員在各個環節與消費者“面對面”“零距離”,其行為直接決定消費體驗和用戶評價。祗有積極履行保護消費者權益的主體責任,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健全規章制度、優化業務流程、強化人員管理,方能不斷排除危害消費者權益的隱患,給客戶提供優質服務。
提升消費者金融素養也是重要一環。一方面,金融管理部門、金融機構可開展多種形式的金融知識宣介活動,增強百姓防範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等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金融消費者要做好保護自身權益的第一責任人,注意通過正規渠道瞭解產品,購買時需認真閱讀合同條款,謹防上當受騙。隨著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金融消費者一定能夠享受到更加便捷、舒心的消費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