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大學文化遺產教育與藝術管理課程的葉德平博士以西貢坑口客家麒麟舞舉例,透過觀賞、體驗或可以讓學生初步認識到麒麟舞的表演形式,但是麒麟舞不僅是慶賀節日、豐年的活動,更寄寓了從古至今老百姓對盛世祥和的嚮往,甚至不同的麒麟舞套路都代表了不同的願望和祝福,蘊含了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然而,僅透過一次簡單的活動,不能使學生深刻瞭解到其背後的文化意涵、特有的情感和價值觀,不利於非遺及其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軟性植入”更有成效
他續指,許多非遺項目與同學的生活、學科學習息息相關,將其作為一種重要的載體納入教學,對學生及非遺的傳承都有所得著。學習非遺文化,不僅可以豐富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認識,亦有助增加其對自己所生活的社區文化的瞭解,並從精神上產生更緊密的聯繫,“祗有真正認識、瞭解自己生活的地方,才可以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加同學們對非遺文化的認知,使其對自身文化產生認同感,從而增加國民身份認同。學生對非遺感興趣,同時可以幫助非遺更好的傳承。
葉德平強調,不能將非遺文化生搬硬套,不能僅將其作為“一次性”的活動,應注重“軟性植入”,潛移默化的將其融入國民教育。
三大準則甄選非遺
香港共推出了兩份非遺有關的清單,自2008年起特區政府成立了非遺諮詢委員會,其後展開了全港性非遺普查,2014年6月公布為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其後,2017年公布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展示了20項極具代表性的本港非遺項目,就保護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特別是具有高文化價值和急需保存的項目,在分配資源和採取保護措施時訂立緩急先後次序。
非遺清單甄選有三大準則,分別是項目在一定群體中或地域範圍內世代傳承,並能反映香港的歷史源流;項目具有維繫社區關係的作用,並能反映社區的認同感和持續感;以及項目符合現有的國際人權文件。
非遺辦事處開放接受公眾建議有價值的傳統項目和提供相關的文字、檔案及影像紀錄,並會對名單進行定時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