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博是如何找到自己的路的?史册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我們可以學習借鑒北京故宮等一些大館的經驗,但本質上沒有可比性,我們還是要立足於自身館藏特點,堅持原創設計,關注文化內核的創意表達。”在史册看來,這是甘博文創團隊一直以來的設計理念,也是其打造爆款、在文創產業中取得一席之地的寶貴經驗。
“有些東西是‘復制’不來的,我們默默耕耘了那麼多年,才最終實實在在地打造出了‘爆款’。”史册說。
回顧來路,崔又心說,“我們希望大家在收到每一件文化產品時,都能感受到我們的用心。”
崔又心最初選擇加入文創團隊,就是因為被團隊成員們“真摯的感情”打動。
當時,崔又心在甘博做翻譯兼職,恰逢甘博第一件文創產品“藍蓮仙子”擺件上市,她看到文創工作人員拿到產品後激動地快要哭了,“我就心想,這咋就哭了呢?”帶著疑問,她選擇參與其中,並逐漸找到了這種感動。
團結協作的隊伍、和文物打交道時的自信、博物館悠閑的工作氛圍讓她每天都期待著上班,並在一件件廣受歡迎的創意產品中收穫著成就與滿足。“作為90後,我很清楚年輕人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是一種多麼好的感覺!”崔又心說。
崔又心對文創發展的版圖十分看好。她表示,甘博文創在做好“神馬來了”IP的同時,也會繼續嘗試開發更多並不為人熟知的文物的文創,通過文化創意這個板塊,讓大眾認識到更多的甘博文物。
從吸引觀眾,到走向觀眾
和不少原本“高冷”的博物館一樣,甘博也曾面對過門可羅雀的局面。那是在2000年前後,經費不足、布展粗糙等狀況讓甘博遊客寥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