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試析台灣民主化進程中的民粹主義現象
http://www.crntt.hk   2022-09-18 00:12:13
台灣社會的泛政治化和嚴重對抗,形成了台灣的“政治亂象”。
  中評社╱題:試析台灣民主化進程中的民粹主義現象 作者:齊艶(北京),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

  【摘要】20世紀80年代末,台灣地區在國民黨當局領導下基本實現了經濟現代化。因受島內外局勢壓力影響,台灣當局結束了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令,黨禁、報禁隨之開放,民主改革得以開展,威權體制開始向民主體制過渡,台灣政治民主化進程由此開啓。但是,在這一進程中,還存在著許多矛盾和問題,其中民粹主義成為台灣民主政治中突出的政治現象。本文擬探究民粹主義的內涵及其在台灣的表現,并在此基礎上比較民粹主義與民主主義二者關係,進而探析台灣民粹主義的緣起及其所產生的影響。通過分析,以期理解台灣民主化進程以及台灣民粹主義的實質。

  20世紀80年代末,台灣地區在國民黨當局領導下基本實現了經濟現代化。為因應島內外的各種壓力,台灣當局開啓了民主化進程,台灣政治由此進行西式民主轉型。然而,民粹主義現象伴隨著政治轉型出現,民粹主義與台灣政治經濟發展緊密交織,見證了台灣的民主轉型與鞏固,并對台灣政治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①一方面於早期有利於推動台灣民主改革的完成,有利於威權體制向民主體制平穩過渡,民主轉型較為順利,因此也被譽為“寧靜的革命”,在民主化過程當中台灣也形成了自己的經驗與成就;然而,就其所建立的民主體制及其運作而言,台灣地區在政治民主化轉型過程中尚存有許多不足與矛盾,主要表現為民粹主義現象的泛濫與衝擊,長期以來這一現象受到島內外學者的批評與詬病。

  從李登輝的“民粹威權”到陳水扁的“民粹式民主”,②以李登輝、陳水扁為首的政治人物成為台灣民粹主義的主要推動者,他們將目標投向占人口多數的本省人,試圖以民意來挾持其他政治力量,利用省籍問題,煽動選民情緒,激化省籍矛盾和族群衝突,造成了台灣社會的泛政治化和嚴重對抗,形成了台灣的“政治亂象”。③雖然2004年之後,隨著台灣社會對於其民粹主義的反思和批評增多,台灣民粹主義的熱潮在整體上有所式微,但這一趨勢并不是不變的、而是存在一定波折的,從2014年的“反服貿運動”、2015年“反課綱運動”到2016年“大選”和2020年“大選”,民進黨不斷操弄“民粹”,充分證明了台灣民粹主義旺盛的生命力,同時也表明民粹主義潛藏於台灣民主政治的土壤中,一旦遇到適當條件便會由此發酵。那麼究竟何謂民粹主義以及台灣民粹主義?台灣民粹主義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其所產生的影響有哪些?本文試擬對台灣民主化進程中的民粹主義這一政治現象進行探析。

  一、台灣民粹主義的界定

  (一)民粹主義的內涵與分類

  民粹主義(populism)亦稱平民主義,是一個複雜的、并未有統一界定的概念,歷史上曾有多種表現樣式。民粹主義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社會思潮,其基本特點是極度強調平民群衆的價值和理想,把“全體人民”當作所有行為的唯一合法性所在,要求全體普通群衆直接參與政治過程,主張依靠平民大衆對社會進行激進改革,尤為強調對大衆情緒和訴求的絕對順從。俞可平從三個方面概括了民粹主義,“作為社會思潮,民粹主義核心的取向是在政治生活中強調人民的價值和反精英主義。作為政治運動,其強調依靠平民大衆對社會進行激進變革,并把群衆當作改革的唯一決定力量。作為政治策略,指動員平民大衆參與政治進程的方式。”④簡單地說,民粹主義就是極端的平民化。

  關於民粹主義的來源,其具有“實踐與理論來源的多樣性”。民粹主義基本來源於兩個實例:19世紀的俄國民粹派與美國人民黨主義。⑤關於民粹主義的內涵,還可以通過其不同類型的劃分加以把握與理解。英國學者瑪格麗特·卡農範(Margaret Canovan)首先把民粹主義劃分為農民民粹主義和政治民粹主義兩大類。⑥農民民粹主義又劃分為農民激進主義、農民運動和知識分子民粹主義等三種形式。然而很多民粹主義運動并非單純的農民運動,因此要重視民粹主義中的“政治”部分,也就是政治民粹主義。卡農範根據不同的特徵,又將政治民粹主義劃分為民粹式獨裁、民粹式民主、保守的民粹主義和政客的民粹主義等四種形式。當然民粹主義類型的劃分并非單一絕對,彼此間有相互重叠的部分。民粹主義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出現。通過對民粹主義類型的劃分,也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台灣民粹主義。

  本文分析的民粹主義主要是政治動員手段和政治鬥爭策略意義上的民粹主義,即政治人物冠以“人民”的名義,繞開現行體制,直接訴諸民衆,通過煽動性的語言來動員民衆,挑戰某種體制或某種價值,這種政治動員手段具有煽動性、情緒性、非理性,甚至有蠱惑性、欺騙性、破壞性等特點。⑦

  (二)台灣民粹主義的界定與類型

  台灣民主政治中的民粹主義,其實質、核心與表現形式都與民主緊密相關。台灣民粹主義體現了一種另類的民主話語。因此,需要將台灣民粹主義放在整個民主化進程中來理解。對台灣民粹主義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幾個:(1)對民主的認知帶有極端民主或激進民主的特徵,認為民主就是人民直接行使主權,一切政治權力、政治決策、公共政策必須經過人民的直接同意與認可才具有正當性。(2)使用“人民”的修辭與話語進行具有煽動性的政治動員,這種動員更多體現為一種魅力型權威。(3)以民意自居,輕視法律、制度與程序,甚至以所謂的“民意”對抗法治,傾向於繞開現行體制或憲政框架直接訴諸民衆。(4)不信任代議制民主,反對既定權力結構及其價值觀。⑧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無論是政黨的民粹主義,還是政客的民粹主義,無論是李登輝的“民粹威權”,還是陳水扁的“民粹式民主”,大都表現為以上四個方面特徵。

  關於台灣民粹主義的起源和類型,台灣學者林毓生認為台灣的民主屬於“民粹式民主”,與拉丁美洲式的民主相類似,不同於歐美式的“憲政民主”。台灣民主轉型後的李登輝和陳水扁都是炒作民粹主義從而攫取權力的當政者,台灣的民主是異化的民粹式民主,而台灣的民粹主義是利用民主的形式建立、擴張與運作來提供反民主的根據。⑨台灣學者黃光國著有“民粹亡台論”,以批判台灣的民粹主義政治,認為台灣操控性民粹主義是東方專制傳統與西方民主思想集合的“怪胎”。⑩黃文志認為,台灣的民粹主義其實是現實主義政治人物為了謀求政治利益而采取一種操控人民公意的政治策略。

  根據學者們的論述以及卡農範的分類,由此可以看出,台灣的民粹主義屬於政治民粹主義。整體而言,台灣民粹主義主要表現為政客(政黨或政治家)的民粹主義,這種民粹主義實質上是政黨、政治家為了獲取選票或壓制對手而采取的一種政治策略或政治動員手段。⑪在政黨民粹主義中,台灣民進黨是一個典型“以民粹起家”的政黨。長期以來,民進黨及其政治人物動輒以“族群議題”、“統獨議題”為訴求,以煽動性的政治話語,如“愛台”、“賣台”等進行政治動員,在客觀上導致了台灣社會的撕裂。民進黨的民粹主義在陳水扁時期達到了頂峰。雖然2004年之後,隨著台灣社會對於其民粹主義的反思和批評增多,台灣民粹主義的熱潮在整體上有所式微,但這一趨勢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存在一定波折。從2014年“反服貿運動”、2015年“反課綱運動”到2016年台灣“大選”以及2020年台灣“大選”等,充分證明了台灣民粹主義仍具有強勁的生命力。

  二、民粹主義與民主主義的異與同

  民主已然成為台灣的民主政治中一種無可置疑的價值追求。任何政黨、政治人物莫不以“民主”為名,甚至連“反服貿運動”中占領“立法院”的學生也堅稱自己是“民主”的。而且,不少台灣民衆認可這種以“民主”為名出現的民粹主義運動。因而台灣的民粹主義是如何認識并建構民主的問題。

  民主原意是“人民的統治”,古代雅典民主被認為是最早的民主政體,是直接民主的典範。然而自現代民族國家產生以來,“人民的統治”遇到最大問題是治理效率和現實可操作性問題,全體人民直接參與決策并不具備現實可行性。因而,現代國家普遍實行的是代議制民主,亦稱作間接民主,因此,“人民的統治”實質上變成了“代表的統治”,而這種“代表的統治”又被稱為精英主義民主。雖然現代民主是一種精英主義的間接民主,但直接民主作為一種民主主義的精神理想保留了下來,從而為民粹主義這種極端民主思潮提供動力。

  總體而言,西方民主實質上是美國政治學家熊彼特所稱的精英主義民主,并且他認為民主就是選舉。這類精英主義民主將人民更多地限定為投票者角色,而國家的具體治理卻是通過職業化的政黨、政治家、文官來實現的,民主衹不過是人民選舉政治領導人的一種制度安排。由於民主語境下的民粹主義高舉“人民主權”,積極倡導諸如全民公投之類的直接民主,因此,它在現代民主政治中頗具迷惑性與欺騙性。後發國家或地區的民主化更易於掉入民粹主義的陷阱,台灣民粹主義就屬其一。自台灣“政治革新”以來,台灣民衆基本可以通過各種信息渠道對各個候選人進行比較選擇,并使得政權通過選舉的方式實現和平轉移。這種西式的民主在落實人民民主權利方面有一定的合理性,具有一定進步意義。然而台灣政治民主化過程中也表現出強烈的民粹主義色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