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香港的國際地位和對國家戰略價值
——香港回歸25周年的感想和展望
http://www.crntt.hk   2022-08-20 00:13:42
 
  (3)智權貿易、簡單稅制、宜居條件領先亞洲或世界。“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也是“十四五”賦予香港的新定位。香港智權保護水平,接近全球最高水平的歐盟,超過新加坡。作為多份國際智權協議的締約方,香港智權貿易領先亞洲。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簡單稅制,為智權創造者即企業家尤其初創階段,提供了智權貿易亟需的融資資源和減免稅負服務。

  香港稅制簡單,最吸全球企業家眼球:直接稅衹有3項(物業稅、利得稅和個人薪俸稅),稅率低且有免稅額,利得稅率按兩級繳納:稅賦遠低於中國內地,也比新加坡低;其他各類稅項,香港一律免徵⑤。

  香港宜居條件亦居世界前列。如犯罪率較低、破案率較高(全球最安全城市之一),醫療服務效率排名世界第一(彭博全球評分87.3)和人均壽命最高(男82.9歲、女87.95歲)等。

  二、香港是“國之重器”

  對於香港有不可替代的全局性功能地位,中共認識最早最深刻:香港可實行不同於國家主體的政策措施,中共實踐最堅定最成功。這種認識和實踐,形成於抗戰時期,成熟於解放戰爭,爐火純青於新中國成立前後。建國以來,中共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中,堅持“國家發展始終需要香港,必將不斷成就香港”,鑄就香港成為“國之重器”。

  1、中西方關係的戰略緩衝

  這是自新中國成立就受到美西方全面封鎖圍堵、以及中國改革開放伊始就面對美西方“全盤西化”的圖謀,國家明確堅定地賦予香港的戰略定位。即使抗美援朝戰爭、台海危機、中美貿易戰等,國家對香港這個戰略定位都未動搖。中國和平崛起面臨美西方全力遏制,繼續明確堅定香港這個戰略定位,是必然選項。中西方特別是中美關係中,香港不是較量戰場而是戰略緩衝。

  (1)中國衝破美西方遏制圍堵的特殊通道。前述香港國際地位,對中西方特別是中美雙方來說,每一項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國若“中斷香港特殊貿易地位”,就會“殺敵八百、自損一千”。如香港對美國出口額衹占其整體出口額7.6%,對中國內地出口額的整體占比則是55.4%;香港“修例風波”期間,港對美出口額下降了14.8%,對中國內地出口額衹下降了3.3%。

  作為西方經濟的全球運轉中心,美西方在香港長期耕耘,聚集了其海外最多最高端的經濟金融資源和科技力量。加之香港是中國最大財富中心和全球排名第一的最初公募股(IPO)中心,美西方所有遏制中國崛起的所謂制裁,在香港不能或不敢輕舉妄動。客觀上就給了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借道西方全球運轉中心的香港,來突破美西方遏制或圍堵的一個緩衝地帶。香港是中國反制美西方遏制,從其嚴密圍堵中“殺出一條血路”的突破口。

  (2)中國基礎科研衝破美西方打壓的“創新”前沿。香港以全球領先的電信基礎設施和與世界“同軌”的各項軟件,成為愈來愈多“海歸”的高端科研人才,回國栖就的鳳巢。目前香港已有45位中國兩院院士。國家根據他們的要求(如更願在香港發展和生活)和困難(如香港政府三年給本港8所大學科研經費總和,不如中央政府一年給內地某大學多),調整了涉港澳科研政策。如准許港澳科研機構或人員,無需回內地發展亦無需與內地合作,就可申請國家科研項目;所得國家科研經費,可出境到港澳,交由港澳科研機構或人員使用等。

  “十四五”定位香港為全國唯一“創新”在前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不同於也是“十四五”定位的北京、上海和粵港澳大灣區,是“科技”在前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中央批准被譽為基礎科研“國家隊”的中國科學院,其所屬院所均可落戶香港;目前已落戶香港的有:北京自動化研究院和廣東生物及海洋研究院。香港有16個國家重點試驗室。

  香港有科學家建議,香港可以其出色的“上游”(基礎研究)或實用的“中游”(轉化研究),攜手深圳、東莞、佛山等內地“製造強市”精密的“下游”(技術研究),共同打造中國的“創新科技生態系統”或稱“東方硅谷”。

  (3)人口構成和市場主體最國際化的中國城市。香港外裔人口約60萬,全港人口占比約8.6%,為中國各城市之最;其中歐洲各國公民35萬、美國公民8.5萬。香港的外國領事館或國際認可機構125個,全國最多(62個總領館、57個榮譽領館、6個國際認可機構)。中國香港護照全球免簽國家地區172個,多於中國其他護照免簽地域。前述跨國公司在香港的全球或地區總部和辦事處數目,也是全中國乃至全球之最。美、英和歐盟,在香港都有其海外最大商會,等等。

  按照中國國籍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釋法,香港中國同胞取得外籍的,衹要不申請變更國籍,仍是中國公民但在中國境內不受外國領事保護(約500-600萬);內地同胞則外籍和中國籍不可兼得。涉及在華外企的《反外國制裁法》不在香港實施。

  鄧小平創制“一國兩制”科學構想時,就高度重視香港最國際化的人口構成和市場主體,提出了“在香港的外國人”也可參加“管理香港”的原則:“由香港人自己組成政府,不管是華人、英國人或其他人都可以參加,可以做政府雇員嘛,甚至成為香港政府的成員都可以考慮。”“未來香港特區政府的主要成分是愛國者,當然也要容納別的人,還可以聘請外國人當顧問。”

  香港基本法對“香港永久性居民”這個有資格“管理香港”即治港的“港人”概念,其定義就包括了在香港“通常居住”滿7年的“非中國籍人士及其子女”。香港特區三個政權機關都有小量或很小比例的外國或外籍人。國家為單位的國際組織或國際會議,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的香港特區官員中,也有外國或外籍人。

  2、中國密聯世界難以“脫鈎”的戰略通道

  香港作為西方經濟的全球運轉中心,回到了“一國”前提下實行“兩制”的祖國懷抱,就順應了“全球化”這股任何勢力都不能逆轉的世界潮流。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與西方發達經濟體的緊密聯繫,在香港難以也不會“脫鈎”。

  (1)“雙局激蕩”迥旋有餘的港灣。以中美關係為例,在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簡稱“雙局”)相互激蕩中,雙方對立、對抗或衝突勢不可免,香港可居中求同存異,緩衝、調解或合作。

  香港是美最大貿易順差的單一經濟體;是中美貿易重要轉口港:中國內地經港出口美國貨物,占總出口額8%;經港進口美貨物,占總進口額6%;香港也是迪士尼第5個主題度假區。美國則是香港金融、進出口、批發零售重要的直接投資來源;美銀行數占香港銀行總數約5%;美保險公司在香港外資保險公司中,排名第三;美是香港第2大貿易夥伴和出口市場,第3大葡萄酒銷售地,第4大牛肉及其產品市場,第6大貨物供應地,第7大農產品市場,第10大商品出口地和第42大商品進口來源地。

  美西方制裁香港,沒有也不會輕易中斷維繫其全球運轉中心的港-美航空、通訊、郵政等協議。如港-美航空協議互有對等的各項航權,其中第五航權最具實質經濟價值:美港雙方空中航綫可分享對方盈利豐厚的第三方國際航綫的客源貨源。

  (2)“兩局際會”深度契入的結合部。“兩局”指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簡稱“融入”)與“國家新發展格局”即“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簡稱“雙循環”);“際會”指相互深度契入。按照十九大報告,“融入”有兩個涵義:一是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簡稱“灣區建設”)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港澳互利合作”;二是“制定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簡稱“便利政策”)。

  一是“融入”第一個涵義。兩地合作以為重點的灣區建設,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先後提出的7個“重大國家戰略”⑥之一。香港參與了其中兩大戰略: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簡稱“帶路”)建設。灣區建設是唯一同屬“一國”而分行“兩制”的國家戰略,適合實行“一國兩制”的香港;“帶路”建設是唯一跨國而非跨省的國家戰略,適合香港的國際地位。香港因此深度契入了“雙循環”中的“國際循環”。港人特別是年輕人在香港發展,比他們“在內地發展”,更有優勢也更現實。

  二是“融入”第二個涵義。制定和完善便利政策,使得“在內地發展”的港澳居民,深度契入了“雙循環”中的“國內循環”。這是給已“在內地發展”的港澳居民提供便利政策,而非鼓勵其他港澳居民特別是年輕人來內地發展或定居內地。

  國家制定并不斷完善便利政策,更多地著眼於往來但不定居內地的港澳居民。因為“在內地發展”的港澳居民中,定居內地的是少數(其中香港居民約37萬多),不定居而往來內地的是主體(其中香港居民1.6億多人次)。如便利政策規定,港澳居民往來內地所持“港澳同胞通行證”,可享有類似內地戶籍的身份證明功能,其適用範圍和便利政策涵蓋了30多個領域。

  已定居內地的港澳居民,便利政策則規定,無需繳納社保就可申領“港澳居民居住證”(簡稱“居住證”);該證列入了國家統一編號、待遇類似內地戶籍。而在過去,港澳居民即使定居內地,由於未放棄港澳永久居留權就不能取得內地戶籍,也就不能享受類似內地居民的國民待遇。香港“修例風波”前,約30萬已定居內地的香港居民領取了“居住證”。

  便利政策是將香港回歸以來,內地仍“按照”或“參照”外國人或外國,來對待港澳居民或港澳合作方,逐項調整為視港澳居民為“國人”、港澳合作方待遇參照內地。實際是讓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時,其“國家觀念”有“政策獲得感”。港澳主管部門宣布:便利政策“陸續有來”。這將有助改善即使經常往返內地的港人,香港回歸後其“國家觀念”不增反降狀況。

  三是“融入”兩個涵義涉及三個禁用詞。香港回歸以來,新聞報道對內地與港澳關係長期“禁用”三個詞:“融合”、“一體化”和“同城化”⑦。前兩個禁用詞現已解禁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公開講話或中央文件,都有了“內地同港澳融合發展”或“市場一體化”等提法;但“同城化”繼續禁用於深圳與香港,或珠海與澳門。正如十九大報告所說:維護“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要“有機結合,任何時候不得偏廢”。深港兩城或珠澳兩城,不能“同城化”,“避免被解讀為模糊‘兩制’界限、不符合‘一國兩制’方針政策”。

  (3)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是“十四五”采納了香港特區政府的建議,賦予香港又一新定位。香港現有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四大國際平台。一是“香港國際影視展”,是全球最大影視交易融資市場。二是“香港巴塞爾藝展會”,是總部在瑞士的當代世界頂尖視覺藝術的“巴塞爾藝展會”,瑞士以外唯一的展銷市場;新冠疫情前,其場地占有率和成交額屢創記錄。三是“亞洲內容產業峰會”,是亞洲影視戲劇動漫音樂游戲繪畫等“內容產業”的高峰論壇。四是“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簡稱“西九文化區”),是世界少有的大體量綜合文化藝術園區。

  國家對港澳的文化政策分別是“中西合璧”、“中西薈萃”;內地文化建設則必須姓“社”、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港澳在海外有兩個“文化圈”:“粵語文化圈”和“華語文化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