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形成了超大規模的中國大市場。 |
中評社北京4月21日電/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出台《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繼2020年以來中央連續印發《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和今年初國務院辦公廳發布《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之後,圍繞中國市場體系建設的又一個重量級文件。
中國青年報發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敏文章表示,《意見》的著重點在於“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強調的是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基礎支撐,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堅強支撐。在當前面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國內經濟發展面臨“三重壓力”背景下,中央強調“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其現實意義和戰略考量引起各方面廣泛關注。
應對變局,抓住窗口期加快推動中國市場由大到強
文章稱,市場原先只是完成交易的空間概念,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已成為一種機制,利用供求關係、價格調節和競爭方式,成為配置資源的最有效形式。隨著大規模交易方式的全球化,各類人力、資本、科技、金融力量的廣泛參與,市場本身也成了一種資源。在當今世界紛繁複雜的大變局下,市場甚至是一種最稀缺的資源。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形成了超大規模的中國大市場。這裡有14億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而蘊積的強大消費市場,有4億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推動消費升級的巨大潛能,有1.5億戶市場主體強勁的供給能力源源不斷創造創新的新需求,還有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之後形成的國內外聯動的巨大市場貿易總量,這些使得中國成為對全球資源最有吸引力的市場。特別是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已經發揮決定性作用,我們又堅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使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優勢得以充分彰顯。以中國市場之大,中國市場所充滿的活力足以令世人艶羨。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大而不強”的隱憂,實踐中還有不少妨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問題,比如,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比較突出,要素和資源市場建設不完善,商品和服務市場質量體系尚不健全,市場監管規則、標準和程序不統一,超大規模市場對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作用發揮還不充分等。中國目前的物流成本在GDP中占比為15%,這是世界上最高的,歐美國家整個物流成本在GDP中占比僅為7%-8%。我們還有不少地區之間的無形“壁壘”“路障”大大抬高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嚴重束縛了生產要素的充分流動。
當前西方社會各類逆全球化思潮泛濫,一些國家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民粹主義盛行,尤其是世紀疫情造成產業鏈供應鏈嚴重受阻的情勢下,中國必須做好在未來相當一個時期應對全球市場割裂、分化、極化的充分準備。
黨中央適時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高瞻遠矚、主動應對的戰略舉措。這次中央順勢出台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就是要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基礎支撐,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堅強支撐。這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窗口期,事不宜遲,時不我待。
著力統一,堅決拆除各種市場壁壘,暢通國內大循環
文章分析,《意見》列舉了7個方面共30條舉措,清晰闡明了建設什麼樣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怎樣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指導思想、工作原則、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以問題為導向,著力點在於“全國一盤棋”和“統一”的秩序。
以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制度為基礎,《意見》立破並舉,明確要抓好“五個統一”。
“第一個統一”是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的統一。產權保護制度、市場准入制度、公平競爭制度、社會信用制度是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四大基礎性制度,必須建立起全國性的、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中國這麼大,不能各有各的規則,市場基礎性規則統一了,才有利於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暢通流動,才能形成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