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1日電/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完善農村寄遞物流體系的措施,更好滿足農民生產生活需要。
經濟日報發表記者吉蕾蕾評論文章表示,快遞進村意義重大。隨著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鄉村振興深入推進,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整體提升,農村地區的消費潛力需要加速釋放。作為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物流橋梁,快遞一頭連著數億農民,一頭連著數以億計的城鄉消費,不僅解決了小生產和大市場的對接問題,也暢通了農產品出村進城、消費品下鄉進村的渠道。
快遞進村是農民開啟小康生活的迫切需求。隨著快遞包裹一個個寄出,在豐富城市居民生活的同時,農民的腰包鼓了。同時,消費品源源不斷進入鄉村,有效改善了農民的生活質量。國家郵政局中國快遞大數據平台實時監測數據顯示,截至7月4日,2021年全國快遞業務量突破500億件。其中,發往農村地區的業務量占了三成,增長迅速。這不僅折射出中國快遞市場的增長潛力、發展動力,也充分反映了廣袤農村旺盛的消費需求、用郵需求。
文章稱,群眾有需求,政府有回應。近年來,在國家郵政局的大力推動下,“快遞進村”工作加速推進,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增強,多省份將此項工作納入地方發展“十四五”規劃予以重點推進。按照部署,到今年年底,東部地區將基本實現快遞服務直投到村,中、西部地區建制村快遞服務通達率達80%和60%。末端投遞服務水平也將進一步提升,快遞公共服務站數量將達到11.5萬個。
快遞進村,有需求、有必要、有作為,但從現實情況來看,難度仍不小。比如,一些農村地區山高路遠、交通不便,地廣人稀、需求不均,配送路徑難以優化、專業人力及設備不足,快遞企業往往覺得投入大、利潤薄,設點駐站的意願並不強烈。
文章指出,要繼續保持農村消費市場的活躍,當務之急是讓快遞的觸角加速向鄉村延伸,讓暢通城鄉經濟循環的引擎動力更加澎湃。農村寄遞離不開農村電商,要依托“互聯網+”,加強城市市場、物流企業與農戶農場、農民合作社等銜接,助力農產品銷售;向縱深推進寄遞領域“放管服”改革,取消不合理、不必要限制,引導利用村內現有設施,降低農村末端寄遞成本,提高農村快遞末端服務。
快遞進村還要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在東中部農村地區,要更好發揮市場力量作用,引導企業駐村設點;在西部農村地區,要充分發揮郵政在末端寄遞中的基礎性作用,鼓勵快遞企業抱團發展,共建網點、共享配送,鼓勵快遞企業與其他行業跨界合作、謀求共贏,比如與農村客運班車合作,利用空閑運能順路捎送快件包裹。還要借助科技力量,特別是無人機的研發、應用,克服末端投送障礙。多措並舉,方能解決快遞進村最後一公里難題。
當前,中國快遞日均業務量約3億件,日均服務用戶約6億人次,業務規模連續7年穩居世界第一。試想,當生活在鄉村的人們能享受到與城市居民相同的快遞服務,這種需求的滿足,必然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鄉村、留在鄉村、建設鄉村,對整個鄉村的生產、生活都會產生積極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