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9日電/一邊是發展前景更好、競爭壓力巨大、生活成本更高的大城市,一邊是安逸舒適、祖輩居住、熟人社會的小縣城——如果讓你選,你會選哪個?
這曾是許多年輕人思考過的問題,也成為綜藝、影視、文學作品的討論素材。40多年前,羅大佑就在《鹿港小鎮》裡提到,那些“當年離家的年輕人”,感慨著“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島叔一位身處西北縣城的朋友說,近些年縣裡人口流失嚴重,上了大學的年輕人選擇去北上廣深發展,學歷次之者也傾向於去大城市打拼。
畢竟,幾座工廠外加一些餐館、KTV、超市、麻將館、小廣場,就是當地人的工作圈、生活圈,對年輕人實在吸引力有限。
怎麼辦?難道要看著小縣城“空心化”?
補缺
最近,國家發改委下發了一份文件,標題是《關於加快開展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工作的通知》。
其核心,就是一個“補”字:縣醫院、步行街、菜市場、幼兒園、停車場、舊小區……方方面面都要開“補”。
為什麼?因為這些看似平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細節,折射的是縣城公共資源缺口大、發展差距明顯、人才外流嚴重等問題。
用文件中的話說就是,“縣城發展總體滯後,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較弱,當前的短板弱項及產業狀況,難以支撐農民就近城鎮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