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6日電/我從事中國經濟研究已經超過20年,起於歐洲,輾轉於芬蘭央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歐洲央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後回到中國香港地區任國際投行的首席經濟學家,一直專注觀察變革中的中國經濟。這些年來中國經濟突飛猛進,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這十年,中國經濟彎道超車,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看到新經濟、新業態對中國經濟帶來的巨變,我深受鼓舞。同時,伴隨著幾輪穩增長措施的助力,傳統的以債務擴張推動的高投資難以為繼,金融與實體經濟高杠杆推升了金融風險,房地產泡沫積聚加劇了家庭與金融機構的脆弱性等也使我有一絲擔憂,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所面臨的挑戰也在增加。
回頭來看,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這十年,中國經濟運行與研究工作都有太多需要總結和反思的內容,我把這些總結和反思匯集成這本書,希望通過這一機會可以系統性地就中國近年來發展與改革中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經過與編輯的反覆探討,我們最後把書名定為《變革:新時期中國經濟的機遇與挑戰》,在我看來,沒有一詞可以比“變革”更適合描述近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
變革之一:中國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
在金融危機這十年中,中國危中有機,把握住了難得的彎道超車的機會。十年後的今天,我們看到,中國在全球的競爭力不僅沒有削弱,反而大大增強,國際話語權也有明顯提升。主要體現在,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從危機前2006年的不足20%,上升到2017的近30%;中國出口競爭力增強,出口份額占比從十年前的第三躍升為遙遙領先的第一;消費市場增長迅速,中國零售市場規模從十年前占美國市場份額的四分之一,到2016年已接近美國市場份額,2018年預計中國很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零售市場。
與此同時,經濟上競爭力的增強也使得近年來中國在金融與全球治理方面的話語權大幅提升。中國匯率制度改革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在加大,其外溢性亦已被納入美國貨幣政策走勢的考量;“一帶一路”、亞投行等倡議的提出,G20會議、金磚國家領導人會議的舉行,以及在美國特朗普政府反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仍然堅持全球化戰略等事件,均顯示危機十年後,中國在全球治理方面正在發揮越來越強的領導力。
變革之二:中國應對危機的水平增強
十年來看空中國的聲音此起彼伏,但中國並未出現如教科書中所描述的危機。在我看來這反映的是中國應對危機水平能力增強。例如,應對2014年至2016年美元升值造成的人民幣大幅貶值與資本外流這一情況,中國並未採取一次性貶值策略,反而採取了穩定匯率的措施,抵住了外界的質疑,最終在美元走弱的背景下,迎來了人民幣匯率企穩,資金外流態勢也得到了改善,維護了金融穩定,是非常成功的。
在貨幣政策操作方面,中國也有很多創新之處。與大多數國家貨幣政策單一目標制不同,中國貨幣政策有以下幾大舉措: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並未墨守“不可能三角”理論(編者注:“不可能三角”理論即資本自由流動、匯率穩定和貨幣政策獨立性三者不可能兼得),而是選擇了資本項目有限開放、匯率有管理浮動和貨幣政策一定程度上自主獨立的中間狀態;創新貨幣政策框架轉型,通過多種流動性工具,支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並引導中國貨幣政策框架逐步向價格型調控轉型;協調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和資本項目可兌換,而非在上述改革推進上有明確的先後順序等等。上述創新舉措對於防風險、促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