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8日電/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在其“十四五”規劃中均提出,要著力發展“高精尖”產業。那麼,“高精尖”產業在產業體系中的地位如何?筆者認為,促進“高精尖”產業發展,需要從提高“四率”上入手,即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勞動生產率、資源生產率、環境效率。
“高精尖”產業發展的四個特征
“高精尖”產業這一概念最早是技術經濟學術語,指具有“高級、精密、尖端”特征的科技發明或產品工藝。後來人們將“高精尖”這一概念應用於產業領域,用來代表具有“高精尖”屬性,能夠滿足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要求的產業。2017年,北京市統計局、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制定了《北京“高精尖”產業活動類別》,明確提出北京“高精尖”產業的定義,即是以技術密集型產業為引領,以效率效益領先型產業為重要支撐的產業集合。其中,技術密集型“高精尖”產業指具有高研發投入強度或自主知識產權、低資源消耗特征,對地區科技進步發揮重要引領作用的產業。效率效益領先型“高精尖”產業指具有高產出效益、高產出效率、低資源消耗特征,對地區經濟發展質量提升和區域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具有重要帶動作用的產業。綜合以上描述筆者認為,“高”最重要的指標是研發強度,“精”就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始創新,“尖”是能夠引領技術發展方向的國際技術前沿。“高精尖”產業的本質,是一種創新驅動的產業。總體來看,“高精尖”產業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全要素生產率高。全要素生產率是“高精尖”產業發展的核心,較高的全要素生產率有利於釋放增長潛能,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培育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二是勞動生產率高。勞動生產率是“高精尖”產業發展的源泉。它要求一定時期內一定勞動力投入形成的產出數量和價值要高。
三是資源生產率高。也就是說單位投入的自然資源、能源和土地各類資源要素的產出附加值高。資源生產率是“高精尖”產業發展的重要條件,“高精尖”產業應當具備較高的資源生產率。
四是環境效率高。即單位環境負荷的經濟價值要高。環境效率是“高精尖”產業發展的內在要求,“高精尖”產業要充分考慮資源投入與效益產出、污染排放的相互關係。
發展“高精尖”產業的三大戰略性目標
北京在“高精尖”產業“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將積極培育形成兩個國際引領支柱產業、四個特色優勢的“北京智造”產業、四個創新鏈接的“北京服務”產業以及一批未來前沿產業,構建“2441”高精尖產業體系;廣東在製造業“十四五”規劃中,提出重點發展集成電路、新能源等“高精尖”產業;上海則提出要形成以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產業為核心的“高精尖”產業發展體系。從北京、上海、廣東等地著力發展“高精尖”產業的布局和舉措來看,其戰略性目標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高精尖”產業體系是實現創新發展的產業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形成和發展了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現代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等技術密集型的產業。但在製造業的整體效率、高新技術產業鏈、關鍵與核心技術等方面與國際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比如:高端製造業比重低,在高端產業鏈中關鍵性的技術、材料、元器件和設備受制於人,存在諸多“卡脖子”環節。發展“高精尖”產業有助於解決製造業的自主創新問題,不斷增強先進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只有著力增強“高精尖”產業持續發展的動能,才能掌握自主發展權,塑造北京、上海、廣東等城市和地區的全球產業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