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8日電/據新華社報道,“要繼續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進‘互聯網+’,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這一安排部署,引發了代表委員高度關注和廣泛共鳴。
“雲上中國”前景幾何?記者採訪的多位代表委員表示,中國擁有發展數字經濟的獨特優勢,當前大幕剛啟,“重頭戲”還在後頭。
疫情下數字經濟表現“搶眼”
“這個杯子是果汁杯。把西瓜、蘋果、梨放進去,然後加點水,把蓋擰好以後按一下開關,很快就打成果汁了。”
在參加今年兩會前,全國人大代表、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在網上“玩”起了直播帶貨,推銷便攜果汁杯等家電產品。其中一場,3小時賣了3.1億元。
對於這樣的“成績”,她表示,希望帶動的不僅僅是一件件貨物,更是整條產業鏈和數萬名經銷商的信心。在這次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也跟她一樣深有感觸。
疫情之下,一些傳統行業遭受很大衝擊。但電商網購、在線教育、在線文娛、移動辦公等“宅經濟”迅速崛起,智能製造、無人配送、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表現搶眼。一些製造業企業也危中尋機,加快業務轉型。
“經過這場疫情,我們感受到電商的重要作用,農產品銷售額大增。看到報告,我們更堅定信心調整思路,計劃再發展1500家淘寶店鋪,讓老百姓在網上‘淘金’。”全國人大代表、河南輝縣市裴寨村黨支部書記裴春亮說。
據商務大數據監測,一季度電商直播超過400萬場,100多位縣長、市長走進直播間為當地產品“代言”。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至4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8.6%,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達到24.1%,同比提高5.5個百分點。
“這提示我們既要正視經濟發展特別是產業鏈恢復面臨的新挑戰,又要看到加快科技創新、推動數字經濟蘊藏的新機遇。”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聯通產品中心總經理張雲勇表示。
為經濟轉型發展注入“新動力”
不只是應急之需,更是新的“起跳”。報告對數字經濟的支持部署正當其時,引發諸多代表委員的共鳴。
“在當前形勢下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不僅有利於穩就業、穩投資、化解疫情對經濟的短期影響,還可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為經濟長期向好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說。
發展工業互聯網,推進智能製造,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報告提出一系列舉措,旨在為數字經濟培育沃土。
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31.3萬億元,占GDP比重34.8%。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測,2025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將達到60萬億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認為,從全球看,數字經濟在中國發展有自身優勢。
“我們在數字經濟領域和發達國家的差距相對較小,同時中國的產業配套能力比較強。”劉世錦說,“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的融合需要很多產業配套,而這是我們的強項。”
他說,中國有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在內的14億人口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容易形成規模經濟,這也是很多國家做不到的。
數字經濟駛入“快車道”
報告中的諸多利好政策,無疑將推動數字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如何行穩致遠?代表委員聚焦數字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和政策環境,從安全把控、數據共享、標準制定等多方面提出建議。
“隨著‘新基建’推進,各產業對網絡的依賴更深,一旦出現安全問題,將給數字經濟及廣大用戶帶來顯著影響。”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漢民呼籲,通過制定標準、推進立法、加強建設等,構築數字經濟防線,提高“新基建”安全能力。
數據是數字經濟的核心,數據碎片化、“信息孤島”等問題亟待破解。“要培育壯大數據采集、存儲、處理、挖掘、應用等產業,打造各層級數據要素流通和交易市場。出台相關法規,明確各類數據所有權、使用權等。”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賴明勇認為。
全國政協委員、湖南工商大學校長陳曉紅則高度關注標準建設問題。“我們應加快成為數字經濟標準研製‘領跑者’,走出一條標準化賦能數字經濟發展的新路子。”她說。
數字經濟,未來可期。代表委員普遍認為,“互聯網+消費端”只拉開了互聯網和實體經濟融合的一個序幕,真正的“重頭戲”在產品怎麼能生產出來。這是一台更大的“戲”,是互聯網和產業融合的“主戰場”。
“這幕戲現在剛剛開始。”劉世錦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