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優勢要素跨區域流動機制,推動高端要素開放高效流動
文章認為,經過近5年來的改革探索創新,三地在交通、產業、環境協同發展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京津冀區域間要素自由高效流動配置上仍存在很多體制性機制性障礙,亟需創新要素跨區域流動機制和方式,以構建高效、開放的要素跨區域流動機制為突破口,發揮好市場“看不見的手”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以及政府“看得見的手”的引領作用,促進京津冀優勢要素充分湧流。
破除壁壘。完善公平競爭制度,逐步消除京津冀區域市場壁壘,構建一體化市場機制,削弱京津要素的行政傳導效應。通過共建跨區域商品流通、資源(產權)交易、人才、資本、技術等共同市場、共享平台,引導要素資源在京津冀三地自由流通、充分流動,在協同發展中提升河北優勢要素吸引力、聚集力,在更大範圍、更廣空間內形成要素跨區域良性循環流動和優化配置體系。
搭建平台。加快推進京津冀公共資源交易“一張網”建設,搭建京津冀三地公共資源交易平台。依托河北省公共資源交易“一張網”建設,探索工業用水權、林權交易、碳排放權、公立醫院藥品及耗材採購、海域權出讓等公共資源信息和專家資源跨區域共享方式,實現三地交易平台互聯互通,形成跨地域、跨部門、跨行業、跨層級協同管理機制,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效益。
創新方式。圍繞高端技術、人才等高級要素,探索京津冀跨區域流動的機制和方式,出台人才、技術引進專項政策,並在相關要素參與成果應用轉化收益方面提高標準,實施京津冀人才流動綠色通道、行政審批綠色通道,探索高端人才自由流動的方式、途徑,形成京津冀三地人才資源共建共享新機制。
創新公共服務協同發展機制,逐步實現京津冀公共服務全域共享
文章認為,京津冀公共服務一體化本質上是指公共服務資源的再分配與公共服務供給體制的重組。京津憑借大城市優勢,集聚了海量優質資源,相比河北處於高位。受各區域產業需求和目標定位的影響,三地對公共服務資源分配與體系構建需求存有差異,在區域內部發展不平衡、公共服務資源配置不完全均衡的情況下,應立足各區域現實需求,由局部到整體逐步推進,形成京津冀漸進式一體化公共服務發展機制。
跨區統籌。應遵循產業要素跨區域流動的規律,建立功能互補、標準耦合、區域聯動的京津冀一體化公共服務體系,圍繞民生所需的關鍵領域,加快建立義務教育、醫療衛生、勞動就業等基本公共服務跨區域流轉銜接制度,以公共服務提升降低生產要素跨區域流通成本和適配成本。
漸進融合。針對京津冀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面臨的難點,在重點領域優先選擇建立一體化發展目標,諸如通過建立微中心,散點式提升三地公共服務水平和能力,再逐步向其他領域覆蓋,形成“以點帶面”立體式公共服務全域協同發展體系。
普惠共享。在協同發展中,圍繞醫保、養老保險等領域,著力探索京津冀三地養老服務財政補貼上“錢隨人走”的新路徑。同時,創新京津冀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供給機制,通過城鄉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增強城鄉之間要素流動活躍度。
創新協同治理機制,優化京津冀發展環境
文章強調,京津冀協同高質量發展的要素流動、產業發展、創新創業、民生改善都離不開良好的外部環境,既包括狹義的為經濟社會活動提供基本條件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硬環境,也包括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穩定社會基礎的軟環境。目前,京津冀已建立了環境應急聯動機制,在水污染應急、重污染天氣應對等方面協同配合、形成合力,跨界污染應對能力不斷提升,聯防聯控機制走在全國前列。應深入拓展三地協同治理的領域,為京津冀協同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持續推進生態環境聯防聯控。進一步加強京冀、京津、津冀交界地區生態環境管控,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京冀生態水源保護林建設。加強雄安新區環境治理,重點做好白洋澱生態修復和保護,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雄安新區打好藍綠底色。
建立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加快建立“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責任主體明確、補償標準清晰、多主體參與的京津冀生態補償機制,採取資金補償、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方式,不斷加大流域、生態涵養區的補償力度,共建宜居、宜業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大生態。
建立重大社會風險防範機制。社會風險涉及社會方方面面,來源多樣、構成複雜,更易與其他風險叠加衍生,對社會穩定產生不利影響。京津冀作為一個地域單元,要針對一些金融、醫療、保險等重點領域,協同分工,做好相應的預測、預判和預警工作,形成系統化、科學化、精准化的重大社會風險防範和化解機制,有效預防突發性事件,共築社會安全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