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美博弈下台灣太空工業發展態勢及影響
http://www.crntt.hk   2024-08-04 00:04:58
  中評社╱題:中美博弈下台灣太空工業發展態勢及影響 作者:王子旗(北京),管理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摘要】當前,太空已成為中美博弈新領域,民進黨當局趁機加速發展台灣太空工業,謀求深度嵌入美西方太空供應鏈,打造經濟新增長點,已取得一定進展。整體看,台灣太空工業仍處於起步發展階段,在部分材料及零組件領域具一定優勢,中游系統整合及下游應用仍是薄弱環節,是正在努力發展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民進黨當局以利益相關者身份積極謀求參與太空議題全球治理機制,并利用太空工業軍民兩用的特點,大力發展“不對稱戰力”,對兩岸關係發展及區域和平穩定產生一定影響。中國大陸方面宜全面掌握台灣太空工業發展動向,科學評估相關風險,適時給予反制。

  一、問題的提出

  太空科技屬尖端技術領域,進入門檻較高,關鍵元件常被出口管制,因而是一個經濟體綜合實力的體現,在民生經濟、軍事科技、應急救災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中美博弈背景下,民進黨當局加速發展台灣太空工業,謀求深度融入美西方太空供應鏈,提升自主探索太空能力。

  (一)大國博弈為台灣太空工業發展提供空間

  長期以來,美國將經略太空視為維護其霸權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來,美國不斷強化對華太空領域優勢,拓展以盟友為核心的國際太空合作,聯手限阻涉華太空技術及產業合作,試圖主導太空工業國際規則話語權。美國特朗普政府上台後,積極調整美國太空政策,加快太空領域遏華步伐,相繼出台《美國國家安全戰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SA)、《太空政策指令》(Space Policy Directive)、《國家太空戰略》(National Space Strategy)等多份頂層設計文件,重新設立“國家太空委員會”(National Space Council),成立太空軍,升級對華涉太空高科技出口管制清單,與盟友簽署“去中”的外空探索與資源利用管理框架《阿爾忒彌斯協定》,強化太空博弈主導權①。拜登政府上台後,2021年12月發布《美國太空優先事項框架》明確指出,加強與盟友合作,共同維護太空秩序、發展商業太空、強化供應鏈安全韌性。在美推動太空工業化、軍事化、戰場化加速融合背景下,日歐等經濟體亦不遺餘力地提升太空整體能力。此外,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後,美西方國家對俄航天航空領域實施制裁,打破了自冷戰時期形成的美歐俄相互支撑的太空工業體系。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在舊有太空勢力均衡瓦解的同時,新的主導權之爭已拉開序幕。民進黨當局視此為強化“倚美謀獨”政治路綫的重要機遇,積極利用半導體等台灣優勢產業,謀求深度嵌入美西方太空供應鏈,提升台灣經濟韌性,強化對中國大陸“不對稱戰力”,伺機拓展“國際空間”。

  (二)全球商業太空快速發展為台灣參與提供切口

  近年隨著全球太空科技快速發展,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藍色起源(Blue Origin)、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及平流層發射(Stratolaunch)等私人太空實體公司積極參與太空競賽,大幅提升商業太空價值,全球太空工業正迎來蓬勃發展時期。特別是在美國SpaceX星鏈計劃(Starlink)帶動下,火箭、衛星等製造模式從傳統定製化變為批量化,發射與製造成本大大降低,低軌衛星可實現低成本快速組網,衛星通信技術設施快速完成全球覆蓋,商用化價值和市場擴大。對於台灣而言,在電子零組件、信息通訊硬件代工、精密機械、石化材料等領域具一定優勢,特別是半導體、服務器等產品成功打入美西方高科技產業供應鏈體系,已獲“安全信任”,為其搶占全球太空經濟市場打下基礎。

  當前,太空已成為中美博弈重要場域,美國視中國大陸為首要太空競爭對手,實施全方位的遏制、圍堵、打壓,台灣民進黨當局伺機牟取政經私利,對台海及區域安全與穩定產生負面影響。因此,研究中美博弈背景下台灣太空工業發展動向及趨勢,有助於分析台美高科技產業合作方向,研判對中國大陸發展安全、兩岸關係發展產生的潛在風險,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思路新途徑,服務於“反分裂、反干涉”重大鬥爭。

  二、民進黨當局持續完善太空工業發展生態

  在中美戰略博弈叠加新興太空科技快速發展背景下,民進黨當局加快完善台灣太空工業發展生態,明確發展目標及途徑,積極對接美西方需求,試圖激活本土太空工業,提升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戰略地位。

  (一)明確太空工業發展目標

  自1991年開始實施第一期“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劃”(1991-2006)以來,台灣擁有了一定太空科技實力,但因自身科研力量薄弱、技術外援及市場有限,太空工業一直未能成為發展重點。2016年5月民進黨重新上台後,將“航太產業”(航空與太空)納入“五加二產業創新計劃”之“軍工產業”,但這一時期以“軍機自造”“艦艇自造”為發展重點,太空領域仍以第二期“太空科技長程發展計劃”(2004-2018)既定項目為主。2018年3月,特朗普發布美國首份《國家太空戰略》,明確提出國家安全、商業、民用等太空領域應加強互動、拓展國際合作,民進黨當局隨即啓動相應對接研究②。蔡英文於2019年12月宣布台灣將進軍太空工業,成為衛星零組件、地面接收設備、相關系統設備的重要研發和製造基地③。2020年蔡英文連任後,正式將太空工業列為“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其中“軍工及戰略產業”中提出“確立以精進衛星技術為核心的太空發展戰略”;“信息及數字產業”部分提出“推動低軌道衛星通訊等新一代關鍵通訊技術研發”,意圖將太空工業打造為支持台灣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及維護“國安”的重要力量。蔡英文稱太空工業是“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中的關鍵項目,利用台灣的半導體、精密製造優勢,聯合產官學界力量,打進全球太空工業供應鏈,并強化台灣整體太空科技發展④。負責太空事務的“台灣太空中心”計劃在2030年前全面掌握衛星製造與運載火箭關鍵技術,進一步提升自主探索及利用太空資源能力,搶占軌道與頻譜等緊缺資源。賴清德在競選期間也將低軌衛星作為未來台灣產業創新優勢方向,列入“五大信賴產業”。

  (二)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太空工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具有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高效益和長周期“四高一長”特點,建立健全所需政治、經濟、法律體制機制保障是發展基礎。一是設立專項經費。2019年1月台灣當局行政機構核定通過總預算約251億元(新台幣,下同)的第三期“太空科技長程發展計劃”(2019-2028),後加碼至651億元,聚焦於低軌衛星研製、規劃火箭發射場等關鍵領域⑤。2021年預算40億元實施“B5G(Beyond 5G)低軌通訊衛星計劃(2021-2024)”,計劃2025年發射台灣首顆低軌通訊衛星⑥。二是藉“立法”破除發展障礙。2021年以來,民進黨當局相繼頒布“太空發展法”(2021年6月)及“民間太空載具信息提供及補償辦法”(2022年5月)、“台灣太空中心設置條例”(2022年5月)、“發射載具及太空載具登錄作業辦法”(2022年1月)、“發射載具發射許可及太空事故處理辦法”(2022年1月)等4項子法,提升“台灣太空中心”行政層級,擴充職責職能,提供公私部門相關法律依循,削弱在野力量牽制,鼓勵民間資本跨入,積極尋求對外合作,主動對接《外太空條約》等國際公約⑦。三是籌組太空產業發展整合平台。2019年以來,相繼成立台灣太空產業發展協會(TSIDA)、台灣低軌衛星產業聯誼會(TLEOSIA)、台灣太空科學聯盟(TSU)、國際導航衛星掩星觀測研討會(ICGPSRO)、台灣太空輻射環境驗測聯盟(TSRMA)等產業協會,舉辦“台灣太空國際年會”(TASTI),打造台灣地區太空產業發展整合平台。2020年7月“台灣太空中心”與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長庚大學等輻射測試與分析單位,共同組成“台灣太空輻射環境驗測聯盟”,提升島內產學研團隊研發抗輻射電子元件的能力。2021年12月啓動“B5G主題式研發計劃”,打造低軌衛星產業“台灣隊”。

  (三)大力培養航天員人才

  基礎科研人才方面,2019年起“台灣太空中心”與台灣聯合大學系統(UST)開設“太空科技與工程學分學程”等課程,系統性培育本土太空基礎科技人才。同時配合台灣教育主管部門增設“太空系統工程研究所”,鼓勵學校規劃設立太空系統工程研究所、學位學程、新增班別(次)或學籍分組。專業人才領域,“台灣太空中心”於2022年4月成立“太空學苑”,培養太空工業專業人才,協助企業提升太空科技的研發與創新能力。

  (四)加強對外交流合作

  其一,尋求與美西方建立常態化交流機制。近年民進黨當局以“台灣太空產業發展協會”、“工業技術研究院”等非政府組織名義,積極與美西方科研機構及航天大廠舉辦“台美低軌衛星商機沙龍”、“衛星通訊國際供應鏈在綫論壇”等活動,鼓勵島內企業申請歐美產品認證,對接美西方太空工業發展需求,尋求建立常態化產業對話平台機制。其二,強化台美間太空科技合作。長期以來,美國為台灣太空科技發展的最大技術外援,助台增加太空活動頻次,其中福衛三號(福爾摩沙衛星簡稱“福衛”)、福衛七號為台美間太空科技合作重要成果。同時,協助台灣提升太空科技自研能力,涉及從衛星製造、地面控制系統建設、海外監測站點支持到火箭發射、科學儀器研發、人才培養等諸多領域。此外,積極支持台灣參與國際太空科技項目。國際空間站搭載的粒子科研設備阿爾法磁譜儀2(AMS-02)計劃由美國主導,台灣相關科研機構參與其中。其三,拓展與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等美國“印太盟友”間太空科技合作。台美印組建“國際研究教學衛星計劃(INSPIRE)”研究聯盟,合作研製的INSPIRESat-1立方衛星於2022年2月發射升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