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政治板塊“碎片化”及對島內政治生態影響
http://www.crntt.hk   2024-08-01 13:14:51
圖1:2000—2024年台灣地區重大選舉國民黨與民進黨得票率
  中評社╱題:“台灣政治板塊‘碎片化’及對島內政治生態影響” 作者:溫天鵬(北京),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

  【摘要】近年來台灣政黨政治生態呈現政黨支持度游移、傳統政治勢力分化重組、藍綠之外第三勢力崛起的新趨勢,台灣政治板塊中出現了“碎片化”現象。2024年台灣選舉結果顯示,當前台灣社會民意相比以往已出現顯著變化,由此引發台灣政治結構出現重大轉變的跡象,深刻衝擊到傳統藍綠二元政治結構。本文將從政黨主體、政治動員、價值訴求等三個維度剖析台灣政治板塊“碎片化”現象,從而探尋由此引發對台灣政治結構及政黨政治產生的影響,以及未來台灣政治生態發展的趨勢。

  一、台灣政治板塊的“碎片化”現象

  近年來,台灣政治生態出現諸多前所未有的變化,呈現出一種藍綠政治板塊的“碎片化”現象,由此導致傳統藍綠政治結構的逐漸裂解。所謂“碎片化”(Fragmentation),最原始的意思是完整的東西破成許多零塊形狀。“碎片化”是傳統的社會結構、社會關係及社會觀念的一體性被瓦解,代之以多種多樣的利益訴求和階層分割的狀態。①碎片化的關鍵在於“一體性被瓦解”,社會結構分化、價值觀念多樣化、利益主體和利益訴求多元化等新特徵,促使社會階層與利益主體的分化導致政治結構呈現出一種“碎片化”的狀態。在台灣政治結構中的“一體性”表現為傳統的藍綠二元政治結構,而台灣社會軸綫的多元化成為政治板塊裂解的根本肇因。近年來隨著台灣社會民意的劇烈變動,利益訴求的多元與分化使得傳統的國、民兩大黨的政治版圖都呈現不斷萎縮與碎裂的趨勢,這就為新興政治勢力的出現產生了空間,藍綠政治板塊的“碎片化”直接帶來藍綠二元政治結構的裂解,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目前仍然處於進行狀態中,導致結構穩定性出現變化的原因來源於內部各要素的變化,可以從政黨主體、政治動員、價值訴求等角度窺探。

  (一)政黨主體:藍綠政黨基本盤萎縮,第三勢力強勢崛起

  台灣從2004年“總統”選舉開始,正式形成了藍綠二元對立的政治格局。與此相應,政治版圖也分成了藍營基本盤、綠營基本盤和中間游移選民三部分。②但近年來傳統藍綠兩大政黨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基本盤已經出現明顯裂痕。縱觀2016年、2020年、2024年近三屆“大選”結果看(圖1),國民黨“總統”候選人得票率都跌破40%。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則是在2024年選舉中衹獲得40.1%的得票率。相比過去兩黨得票率來看,中間游移選民比例在不斷上升,從而壓縮藍綠政黨各自支持基礎,使得藍綠基本盤都呈現萎縮狀態。國民黨與民進黨之所以出現基本盤萎縮的現象,有著深層次的複雜因素,在此分別展開論述。

  2016年之後國民黨政黨發展陷入困境當中。國民黨無法贏得選民支持很大程度上源於內部根深蒂固的結構性矛盾以及長期執政過程中形成歷史包袱。台灣社會選民認知與選民結構已發生改變,廣大選民對於“大佬文化”、“密室協商”、“黑金政治”、“政黨惡鬥”的厭惡,對候選人施政才能和個人形象的要求已愈發強烈,更加嚴峻的狀況是隨著過去長久支持國民黨的中老年人逐漸凋零,台灣的選民結構也正在轉變,國民黨要爭取年輕選民的支持顯得更加迫切,然而國民黨的致命傷正是缺乏對年輕族群的吸引力。③在兩岸關係層面,原本可以作為國民黨的優勢成為黨爭民主中的加分項,但由於自身操作不當以及對手的惡意攻擊,以至於目前面臨進退失據的困境,關於“一中論述”的爭議,在黨內重大選舉面前都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黨內深藍勢力與本土勢力雙方齟齬不斷,成為備受外界質疑的地方。政黨內部對政治路綫都無法達成基本共識,最終導致總有不同雜音出現,黨中央一錘定音的時代已然一去不復返,極度弱勢的黨中央,根本難以整合全黨戰力。伴隨台灣政黨政治的發展,國民黨在歷經三次“大選”失利後生存危機日益嚴重,當前國民黨政黨發展面臨諸多結構性問題,新老問題相互交織對國民黨未來的政黨發展產生諸多不利影響,也逐漸令其傳統支持者失望。

  反觀民進黨方面,蔡英文8年執政荒腔走板,施政無能,引發民衆怨聲載道。在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雞蛋等民生領域,爆發物資短缺和食安管控危機。民進黨當局的能源政策也備受批評,除電力結構配置扭曲,光電和風電的開發也有太多利益集團介入,一再爆出官員貪瀆舞弊。民進黨當局不僅沒有任何反思,還把“缺德”二字演繹得淋漓盡致,他們始終是敷衍了事、欺騙民衆、推卸責任。“內政不修,百病叢生”,成為島內民衆的切身感受。民進黨執政表現讓多數人失望,在青年薪酬、居住正義、能源政策、貧富差距、整體負債等方面的表現,民衆的不滿意度都接近七成。與施政不力形成鮮明對比,民進黨貪腐墮落的本性再次不斷被印證,黨內醜聞頻頻爆出,高層貪腐行為吃相難看。民進黨最大派系“新潮流系”的貪腐行為劣跡斑斑,“新潮流系”在多方縱容包庇下涉入更多貪腐,“新潮流系”要員與賴清德身邊親信屢傳違法爭議。“狼性”的“新潮流系”已經吃到黨內眼紅,更成非綠公敵。台灣2024年“大選”中,年齡介於20歲至39歲的年輕選民,共607萬8000人。④2020年蔡英文的超高票數是因獲得年輕人支持,但年輕人在過去幾年的疫情中感到被疏離,不滿民進黨執政八年沒改善高房價切身問題,也對疫苗采購、實質廢除死刑等涉公平正義的議題感到憤怒,同時對官僚和體制反感,認同政黨輪替才是民主的體現。因此,賴清德在2026年的“九合一”地方選舉將持續面對流失年輕票的挑戰。

  傳統上對國、民兩大黨的支持出現疏離,藍綠政黨支持基礎以及中性選民游移出的政治空間為未來第三勢力的發展提供了政治想象。2019年8月柯文哲組建新政黨——台灣民衆黨。2022年“九合一”選舉以柯文哲為首的台灣民衆黨白色力量賺足了外界眼球,柯文哲的政治影響力通過此次選舉進一步外溢出台北市。有別於傳統藍綠人物的柯文哲本來就對台灣年輕人具有巨大吸引力,柯文哲投入2024年“大選”後成為國民黨與民進黨候選人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柯文哲的支持率一度超過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在野勢力的“藍白合”破局後,藍白雙方各自參選,2024年“大選”陷入三方爭奪的激戰狀態。台灣民衆黨最後選戰衝刺階段再次高喊“棄藍綠、保台灣”的口號,柯文哲最終仍拿下369萬票,得票率為26%,台灣民衆黨政黨票則比2020年成長一倍,獲得304萬票。在區域“立委”選舉部分,台灣民衆黨區域“立委”選舉仍然全軍覆沒。在台“立法院”113席的“立委”席次中,台灣民衆黨獲得8席不分區“立委”席次,國民黨52席、民進黨51席,台“立法院”呈現三黨不過半局面。

  (二)政治動員:傳統動員模式弱化,新媒體動員更受青睞

  目前能够得到廣大中間選民支持的政治勢力仍未完全形成,但是中間選民的覺醒經過媒體的推波助瀾,傳統的意識形態動員逐漸失效,選民不願再含淚投票,投票率就會降低,兩大黨都會流失民意支持。從政治動員方式來看,台灣民主化之後,國民黨傳統的政治動員方式已經逐漸失效,傳統依靠派系、樁腳動員選民的選戰模式有效性正在急劇下降,行政資源與黨產資源消失,基層動員能力銳減。選民心理特質已經發生變化,急劇爆發性的政治議題已經成為吸引選民的必要因素之一,而在主導政治議題方面國民黨根本不是民進黨的對手。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網絡技術的廣泛普及,已經成為動員年輕選民的主要有效途徑,但傳統國民黨政治人物在這一方面也不擅長。所謂政黨理念,早已隨著國民黨不斷本土化後丟失,連結國民黨內部成員的不過是僅有的政經資源,當資源一旦失去,在自身利益受到損失後以及選民結構不斷縮小後,基本盤鬆動成為必然現象。

  在政黨政治的語境下,社會分歧係指“一個社會的分裂相當廣泛而深刻,足以自然地形成許多不同的政黨表達。⑤台灣社會由於社會分歧嚴重,統“獨”對立、族群分歧、藍綠對抗貫穿於社會的方方面面,幾十年形成了統“獨”問題與省籍矛盾的兩大社會分歧,成為不同政治勢力分屬政治光譜兩端的巨大鴻溝。2000年台灣地區實現首次政黨輪替,台灣政壇上相繼成立很多政黨,藍綠分野政治動員軸綫逐漸確立。新媒體等傳播管道的新發展加快了社會分歧極化的速度,尤其是新媒體中互動平台的廣泛出現,使議題的快速聚合成為可能,為社會分歧極化提供了廣闊空間,從而進一步放大了各政黨在這方面的實力差距。有觀察指出,互聯網社交軟件的廣泛使用,使得不同的團體內部成員能迅速找到組織,形成同溫層。台灣社會就逐漸裂解成一個個“政治部落”,不同部落在意識形態和社會經濟利益等方面的訴求更加複雜多樣,而民衆通常也衹是與同部落成員交流,而缺乏與外部溝通。結果部落內部的凝聚力越來越強,部落之間的對立也越來越強。⑥

  新政治勢力的崛起源於社會利益多元訴求的出現,而其可以迅速擴大影響得益於新媒體傳播的廣泛應用。新媒體傳播的興起,激發民衆政治參與熱情。台灣社會原本就有一批搖擺選民存在,從而為特定議題的動員提供了空間。智能化傳播技術的廣泛應用對新政治勢力的興起產生了極大促進作用。近年來以臉書(Facebook)、X(Twitter)、Instagram為代表的互聯網社交平台風靡全台,在網絡與智能手機的使用皆非常普及的台灣,社群媒體的滲透度極高也就不足為奇了,大約90%的台灣人使用一個或多個平台。根據GWI的一項研究,台灣人平均擁有大約6.5個不同的社群媒體平台,包括Facebook和Instagram等熱門平台,以及PTT和Dcard等本土品牌。自2018年用戶數量超越Facebook以來,Line一直在台灣的社群媒體中占據著主導地位。雖然臉書仍被大約90%的台灣人廣泛使用,但台灣的年輕用戶越來越傾向於TikTok、小紅書和Dcard等推動許多潮流趨勢的平台。⑦這些新媒體資源大大縮短了信息與受衆的距離,成為新政治勢力興起的重要觸媒,同時成為政治人物提升支持度與曝光度的重要平台。

  在2024年選舉過程中,柯文哲以前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任競選總幹事,并且得到黃國昌、網紅“館長”陳之漢及衆多自媒體、YouTuber支持,并為了提升鄉鎮親切度,其支持者舉辦“扛阿北守台灣”活動,在台灣南北來回徒步一千公里。“藍白合”破局後為了排除部分傳統媒體封殺,自制節目KPTV維持宣傳管道,柯文哲YouTube訂閱率也在選前破百萬。擁有498萬訂閱的YouTuber“葉式特工YesRanger”接連翻拍藍白整合談判期間的影片,“柯文哲幕僚會議真人版”與“6%黨的崛起藍白民調專家會議真人版”,短短10分鐘的影片分別獲得14萬人次、28萬人次的觀看,流量并不低,其中民調專家會議影片更獲得3.3萬人按贊,從新台幣300元、1690元到3000元不等的捐款絡繹不絕。⑧對柯文哲陣營來說,2024年選舉成為傳統主流媒體與網絡自媒體的對決。台灣民衆黨在數字媒體上發起反擊,挑戰了傳統媒體的長期主導地位,并為台灣民衆黨的聲音讓人聽到開闢了空間,數字媒體戰場上的情況顯示台灣的政治版圖出現了一股新興力量。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