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構建服務新質生產力的金融體系
http://www.crntt.hk   2024-08-02 00:34:55
圖1:理解金融發展趨勢的三維框架
  中評社╱題:構建服務新質生產力的金融體系 作者:賀洋(北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後

  【摘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高質量發展階段各類要素均要服務於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從理論和歷史經驗看,金融是新質生產力的構成要素,也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金融服務在促進科技和產業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提升金融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質效,既是金融支持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著力點,也是推動金融自身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的需要。面對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和經濟發展階段轉變所帶來的一系列新挑戰,在中國構建服務新質生產力的金融體系不僅有利於解決目前經濟運行中的存量問題,緩解金融和債務風險,也有利於探索開拓新的發展空間。未來可以金融創新發展、資源創新配置、要素創新組合、完善制度體系為抓手,加快構建中國服務新質生產力的金融體系,實現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一、當前金融體系面臨的主要挑戰和發展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的金融改革不斷深化,金融體系、金融市場、金融監管和調控日益完善,金融機構實力大大增強。金融體系規模快速增長,金融產品種類持續豐富,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同時,金融風險化解穩步推進,金融體系的韌性和活力進一步提升。

  當前,中國銀行業規模位居全球第一,股市、債市規模均位居全球第二,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金融大國,為新時期進一步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但也應注意到,中國金融領域仍面臨一系列挑戰。

  一是實體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增長模式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對金融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素驅動發展階段主要依靠廉價的土地和人力以及金融資源的大規模投入支持發展動能,而創新驅動階段不僅需要金融資源的投入,還需要金融系統進一步提升和完善風險定價、資源配置、期限轉換等基本功能,并藉助金融科技等新興手段培育新發展動能。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背景下,經濟大國均競相尋求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和科技自立的新方式。從國際經驗看,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既涉及政府與市場角色的“再認識”,也涉及不同市場化科技金融發展模式的探索。

  科技創新相較傳統投資領域,具有投資周期長、風險高、資金需求量大、專業性強等特徵,既需要發揮好市場化金融的作用,也離不開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在市場化科技金融發展模式方面,既有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市場主導模式,主要依靠多層次資本市場,尤其是風險投資市場,為科技型企業提供融資支持;也有以德國、日本為代表的銀行體系主導模式,主要依靠“全能型”商業銀行為科技型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在政策性金融方面,美國小企業管理局設立有“小企業投資公司計劃”(SBIC),德國政府參與設立高科技創業基金(HTGF),日本政府建立了國民生活金融公庫、中小企業金融公庫、商共合作社中央公庫等政策性金融機構。

  對於中國經濟而言,金融體系對創新驅動發展模式的適應很難一蹴而就,需要不斷調試和完善,逐步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科技金融發展道路。

  二是經濟高速增長階段金融領域積纍了一些存量風險和矛盾,需要有創新思維和方式來穩步化解。當前金融風險較為集中的中小金融機構、房地產、地方債務等三大領域風險成因複雜、涉及面廣,短期內對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構成制約,但也為推動增長方式轉變和金融系統發展變革帶來契機。當前金融複雜度、金融參與資源配置的廣度和深度大幅提升,金融不穩定的負溢出效應和風險防控難度均有所加大。未來需要平衡好金融風險化解與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關係,尤其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安全和效率、存量和增量的關係。

  三是面臨如何定位資本等新問題。資本既是和土地、勞動力、技術、數據并列的五大生產要素之一,也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關鍵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規範和引導資本發展,既是一個重大經濟問題、也是一個重大政治問題,既是一個重大實踐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理論問題”,“必須深化對新的時代條件下中國各類資本及其作用的認識”。①

  資本既有逐利性,也有在合理制度安排下的利他性和公益性。不同類型的資本間也存在密切、複雜的聯繫。正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的特點和行為規律,是當前不容迴避的問題,這也是發揮各類資本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激發民間資本在當前經濟環境下“能投”和“敢投”的關鍵因素所在。

  四是數據安全或信息安全成為系統性金融風險防控和金融安全保障的新挑戰。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正在重塑金融基礎設施體系,并給金融系統穩定和安全帶來更大的挑戰。2024年4月國際清算銀行發表的工作論文《金融互聯網:面向未來的金融體系》認為,未來將出現“金融互聯網”(Finternet)這一新型金融基礎設施,即通過統一賬本(Unified Ledgers)的結構連接盡可能多的金融生態系統,為用戶提供廉價、安全和近乎即時的金融服務。在這種背景下,金融系統的數據安全成為金融穩定需要關注的新維度;同時,數據成為金融系統運行和功能發揮的核心要件,而以數據為支撑的金融體系可能面臨重大的數據系統失能和金融系統失效的安全威脅。金融科技發展及其在金融領域中的應用使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的核心從資產安全轉向數據安全。

  五是中國經濟快速崛起,相較以往更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發展中面臨的外部挑戰增加。隨著中國經濟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升,中國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與境外市場的聯繫程度日益緊密,進一步增加了金融體系的複雜性和風險外溢性。同時,在金融開放的過程中,“既要防範開放本身帶來的風險,還要防範博弈對手蓄意製造的風險”。②上述背景下,金融發展面臨著效率和安全的再平衡。這無疑進一步增加了金融監管面臨的挑戰。

  隨著中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下一階段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金融的體系無疑要圍繞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這一“新”問題做出適應性調整;同時,也要有序解答好既有的“舊”問題,逐步出清存量風險,持續提高運行效率,增強國際競爭力。

  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共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系統闡述了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基本要義③,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既遵循現代金融發展的客觀規律,更具有適合中國國情的鮮明特色,與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質區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是站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戰略高度,將開拓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作為中國式現代金融強國建設的基本目標,以金融理論創新、金融監管創新、金融體制創新、金融服務創新、金融產品創新及金融制度創新等助推金融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

  上述背景下,圍繞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可從金融發展、金融運行、金融治理三個維度理解下一階段的金融發展趨勢。金融創新方面,核心是通過金融產品創新、金融服務創新、金融業態創新進一步提升金融體系活力和服務實體經濟的效能,探索服務新質生產力的破題路徑。藉助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新型技術手段,圍繞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進一步豐富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供給,通過培育壯大增量來優化調整存量。聚焦科技創新加快推動金融體系優化調整,探索商業銀行、資本市場、政策性金融分工協作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金融運行方面,核心是控制風險和提高韌性,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穩定的金融環境。進一步完善金融風險識別、分散、防控、化解機制,在有序化解存量風險、防範新增風險、阻斷外部風險的基礎上穩步提升金融系統的自愈能力。探索完善適合國情的破產清算制度,釋放低效利用的存量金融資源。通過深入推進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暢通資金循環機制、完善商業信用流轉機制,提高金融系統在風險定價、資源配置、信息披露等環節的運行效率。

  [圖1:理解金融發展趨勢的三維框架]

  金融治理方面,核心是完善法治化原則下的契約制度。金融的本質是契約交易,完善的契約制度是保障金融有效運轉的基礎。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完善金融機構治理機制和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在實踐中逐步明晰金融活動參與各方的權、責、利邊界,形成公正、公開的契約精神,并進一步激活各類要素參與金融活動的動力。

  二、金融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邏輯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④新質生產力通過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來推動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提升。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內在地要求推動科技創新、提升生產要素配置效率、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以及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金融作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工具,已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在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上具有廣闊的空間。

  從金融的基本功能看,金融本身即是新質生產力的一種構成要素。從科技創新發展歷程看,成體系的科技創新往往源於技術、長於金融、成於市場。金融在連接技術和市場上居於核心位置。具體看,一是金融能够實現經濟資源的跨時間配置,聯通現在和未來。金融通過契約的形式,保障資金供需雙方的互惠共贏,鼓勵當前的經濟資源投資於未來最優前景的領域,有利於為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積蓄資源。二是金融能够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要素配置效率。有效的金融體系會引導資源流向最有效率的領域,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如資金通過資本市場流入高效率企業,銀行貸款給盈利潛力較強的企業等。三是金融能够分散風險,為科技創新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