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深化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認識
http://www.crntt.hk   2023-10-14 08:17:55
實踐充分證明,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有效調控宏觀經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評社北京10月14日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大報告全面總結了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其中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我們提出並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義的區域重大戰略,中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近些年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打造了新引擎、構建了新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進一步深化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認識和理解,用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經濟日報發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陳彥斌文章表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臨“三期叠加”的複雜局面,傳統行業產能過剩、高質量產品供給不足等供給側問題較為突出,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減弱。為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11月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此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十三五”規劃綱要、黨的十九大報告、“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及近些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被多次提及。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基於中國實踐經驗、面向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供給側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而提出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新範疇。新時代的實踐充分證明,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有效調控宏觀經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義重大
  
  文章介紹,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闡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刻內涵。2016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在2016年5月16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給質量滿足需要,使供給能力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本質屬性是深化改革”。準確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刻內涵,需抓住“供給側”“結構性”和“改革”三個關鍵詞。“供給側”是指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在供給側,“結構性”是指供給側的矛盾主要是“結構”而非“總量”,“改革”是指解決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的途徑是深化改革。
  
  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四方面重要意義。
  
  第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助於淘汰落後產能,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地方政府之間的不當競爭容易導致重復建設,引發產能過剩。當出現產能過剩時,有些地方政府又可能會通過補貼等方式給本應被市場淘汰的企業“輸血”,使產能過剩問題持續存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助於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進而從體制機制層面治理產能過剩。通過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以及完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減少政府對企業投資活動的干預,避免地方政府間的過度競爭和重復建設。通過取消不必要的財政補貼,以市場優勝劣汰機制決定企業的去留。
  
  第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助於增加有效技術供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從多方面增加有效技術供給,包括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構建更加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助於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使創新成果盡快投入生產,更加迅速地轉化為有效技術供給。
  
  第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助於增加有效制度供給,消除投資與消費面臨的障礙。通過完善融資體系和稅收制度體系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和稅費負擔,並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降低市場准入門檻,激發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投資活力。同時,通過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並通過健全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體系及社會保障體系消除中低收入群體的後顧之憂,增強其消費動力。
  
  第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助於增加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順應居民高品質消費需求,有效擴大內需。當前,中國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相對不足。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助於減少醫療、教育等領域的市場准入限制,激發民間資本投資活力,促進公平競爭,增加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有助於提高產品質量標準,強化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讓高質量產品能夠順利走向市場、走向消費者。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任務持續深化
  
  文章分析,國內外環境不斷發生變化,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也在不斷優化調整。這決定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並非一成不變。
  
  在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前,中國面臨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成本上升等問題。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社會保障等還存在一些短板需要彌補。為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2015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其中,“去產能”主要是化解傳統產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去庫存”主要是化解房地產庫存問題,“去杠杆”主要是降低企業和地方政府等部門的債務負擔,“降成本”主要是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和稅費負擔,“補短板”主要是彌補高技術產業、公共服務等領域的供給短板。
  
  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鞏固”是指要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加大破、立、降力度;“增強”是指要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發揮企業和企業家主觀能動性,破除各類要素流動壁壘,促進正向激勵和優勝劣汰;“提升”是指要提升產業鏈水平,注重利用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培育和發展新的產業集群;“暢通”是指要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形成國內市場和生產主體、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
  
  近年來,伴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複雜嚴峻,凸顯擴大內需的重要性。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今年經濟工作時也強調了這一點。2023年7月2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進一步明確要求,“要積極擴大國內需求,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通過終端需求帶動有效供給,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