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裝備一代、發展一代、探索一代”的戰鬥機發展邏輯,在“台風”“陣風”等戰鬥機的輝煌時代過後,歐洲在戰鬥機研發方面陷入長時間停滯。
缺席五代機研發的一些歐洲國家,試圖通過研發更先進戰鬥機實現跨越式發展,推動本國航空工業水平整體躍升,在搶占未來空戰制高點的同時,為“歐洲防務一體化”注入新的強大活力。
自英國“脫歐”後,法國成為歐盟航空工業中心,自然渴望主導聯合項目,維持其領先地位;德國航空工業受戰後斷裂影響延續至今,但作為歐洲經濟強國,其基礎工業實力雄厚,顯然不再滿足於普通參與者的角色,意圖在“未來空中作戰系統”中擁有更大話語權;英國雖然對“歐洲防務一體化”並不感興趣,但F-35戰鬥機項目也使其飽嘗受制於人之苦,與其陷入進退兩難的五代機研發窘境,不如大膽邁出自主研發六代機的步伐。
實際上,上一代“歐洲聯合戰鬥機”項目進展頗為不順。享譽歐洲的“台風”“陣風”戰鬥機,原本都是“歐洲聯合戰鬥機”項目的產物。當時,法國和其他國家的技術分歧太大,索性“跳”出來“單幹”,自行研製出“陣風”戰鬥機,而德國、英國、西班牙、意大利四國則繼續開展合作,聯合推出“台風”戰鬥機。雖然這兩種戰鬥機都達到了四代機標準,但實際上並沒有完成預期目標。
這種“分裂”讓歐洲各國遭受損失。在以往合作中,英、法聯合研發航空發動機,雙方在交換技術中都能獲益。“散夥”後,法國雖然獨立研製出“陣風”戰鬥機,但為此付出了昂貴的經濟成本,一度陷入“本國用不起,外國買不起”的尷尬局面。對於參與項目的其他國家而言,失去法國的加盟,意味著飛行控制系統等領域自研難度增加。
如今,在歐洲研製六代機項目中,法國牽頭的“未來空中作戰系統”是“陣風”戰鬥機的延續,英國領銜的“暴風”六代機項目則是“台風”戰鬥機的繼承。可以說,各國新研戰鬥機計劃都是綜合考量多重因素後作出的決策。看似有些“雜亂”的背後,實則是技術驅動武器裝備發展的客觀規律使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