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人口財政”驅動中國經濟轉型
http://www.crntt.hk   2024-12-11 10:45:22
中國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動二點五億未落戶的城鎮常住人口盡快落戶。圖源:大公報
  中評社北京12月11日電/據大公報報導,經濟轉型離不開制度改革。用“人口財政”的新循環和以公共服務拉動經濟可持續性增長的“質量錦標賽”,取代“土地財政”的舊循環和唯GDP論的“數量錦標賽”,是制度改革的核心。

  中國經濟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得益於兩大發展趨勢——全球化與城鎮化。這一趨勢塑造了開發型地方政府,形成一套與之相適應的地方財政經濟循環體系。

  地方政府通過園區建設、招商引資、基建投資,帶動製造業產能擴張、提升出口份額、逐漸完善產業鏈並形成規模效應,產業規模擴張又吸引更多的農業轉移人口進城、加速城鎮化發展、進而帶動購房需求;產業規模擴張和城鎮化又帶來增值稅、營業稅等生產型稅種和土地出讓收入,擴充了地方財政,使得地方政府擁有更多的財力招商引資、基建投資、推動城鎮化發展、擴大產業規模效應,進而形成一個正反饋。2023年,增值稅和土地出讓收入合計占地方政府綜合財政收入的60%。

  隨著中國勞動人口在2013年達峰及城鎮化速度在2015年達峰,全球化和城鎮化的趨勢可能已進入從加速到減速的下半場,之前的“產業─人口─房地產─土地財政─投資─產業”的正反饋,開始伴生出產能過剩、供大於求的效率問題和環境過載、社保不足的分配問題。

  推動地方政府職能轉變,是當前經濟轉型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其關鍵是建立新的激勵約束機制,也是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核心改革措施。過去的激勵機制是一套以“土地財政”為支點,撬動地方政府“GDP錦標賽”的正反饋循環。新興的“出海”和“城市化”正在接續傳統的全球化和城鎮化,成為增長的新趨勢,“人口財政”正在取代“土地財政”,成為正反饋循環的新支點。

  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建立新增城鎮建設用地指標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協調機制”。即“地隨人走”,一個城市增加了常住人口,就相應增加更多的建設用地指標,人口的流動將會撬動土地資源。

  在公平競爭的環境下,人力資源和建設用地指標是吸引企業的重要條件,特別是在禁止地方政府違規補貼以後,比拼的是營商環境、人力資源、土地指標、市場規模。人口不僅貢獻了生產,同時也創造消費,兩者在未來都會創造地方的稅收。過去地方政府重視地產,是因為土地出讓收入歸地方財政,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消費稅徵收環節後移並穩步下劃地方”,人口愈多、消費市場愈大,地方政府將會獲得更多的稅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