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8月25日在南非北開普省拍攝的南非紅石100兆瓦塔式熔鹽光熱電站項目。(來源:新華網) |
中評社北京9月24日電/據新華社報導,中國科技企業華為本月發布全球首款三折叠屏手機,成為世界各大商業和科技媒體關注的焦點。然而,因美國的制裁打壓,在國內市場“強勢回歸”的華為智能手機業務在國際市場上仍受到嚴重限制,全球銷量遠未回到制裁前的水平。
華為的遭遇是美西方打壓發展中國家的典型案例。它們試圖阻斷發展中國家產業升級路徑,將其“鎖定”在產業鏈低端,從而維護西方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主導地位。西方國家在世界各地的“低端鎖定”策略早在殖民時代就已開始,直至今日它們仍在花樣翻新、手段迭代,阻止發展中國家向產業鏈高端攀登。
殖民壓榨 貽害至今
歷史上,西方國家通過暴力手段在全球範圍內展開殖民掠奪和統治,將被殖民國家和地區控制在產業鏈底端,使其淪為西方宗主國的經濟附庸,形成“殖民地、半殖民地提供初級產品,宗主國生產工業品”的“中心-外圍”分工體系。雖然多數殖民地、半殖民地此後紛紛在政治上獲得獨立,但仍有不少新建立的發展中國家難以改變原有的經濟結構。
以中東地區的產油國為例,20世紀20年代起,英美等西方國家的壟斷資本控制了該地區的石油資源。為獲得廉價石油,西方國家通過壟斷關鍵煉油技術,使產油國無法開展效益更高的原油深加工,也無法建立完整的石油工業體系。產油國只能出口附加值較低的初級產品,而西方國家則長期把持產業高附加值環節。據統計,直至20世紀90年代初,全球仍有近一半的石油煉化產能聚集於北美和歐洲。
時至今日,西方殖民主義留下的經濟秩序依然存在。不少發展中國家仍無法擺脫殖民時代的經濟結構,被迫繼續淪為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殖民地”,在國際經濟體系中處於邊緣地位。
非洲進出口銀行前任首席經濟學家希波萊特·福法克表示,即便在獨立幾十年後,不少非洲國家的經濟仍依靠初級產品和原料出口驅動,殖民經濟發展模式難以剝離。他表示,初級產品出口的收益低,極易受全球經濟形勢和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影響,這進一步導致非洲在全球經濟和貿易體系中被邊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