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人口總量和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但16歲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仍有約8.65億人,勞動參與率在世界上處於較高水平,勞動力資源依然豐富,人口紅利並沒有消失。更進一步看,對經濟發展來講,勞動力投入很重要,有效勞動的投入更重要,而有效勞動是“勞動力數量×勞動力的教育水平”。也就是說,相較人口規模,影響經濟中長期增長的關鍵因素是人口素質。
目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1.05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超過2.4億人,人才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研發人員總量均居全球首位,特別是我國理工科畢業生規模龐大,“工程師紅利”業已形成。整體上看,雖然人口老齡化有所加深,但每年的有效勞動是在增加的,“人口紅利”正在加快向“人才紅利”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進而成為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來源。
其三,“科技打壓脫鈎致頂”。這種論調認為,中國還處於技術轉型和學習的階段,美西方科技封鎖將影響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制衡中國持續崛起。
科技打壓就能堵住中國發展之路?對這個問題,歷史早已作出不止一次回答。新中國成立以來,屢屢被圍堵打壓,但中國人民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在一窮二白中都能渡過難關,而今更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小院高墻”又怎能擋住創新發展的鏗鏘步伐!
今天的中國,既奉行“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又不斷提升科技自立自強水平。近些年,中國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正在結出累累碩果。C919大飛機實現商飛、國產大型郵輪開始商業運營、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奮鬥者”號極限深潛……“大國重器”亮點紛呈,前沿科技領域厚積薄發,充分展現了“中國創造”的硬核實力。放眼產業層面,中國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已躍居世界第一,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正在加快轉化應用,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給中國製造增添了新亮色。發揮新型舉國體制下人才多、市場大、產業配套齊全等優勢,中國的創新動力、發展活力勃發奔湧,新質生產力正在實踐中形成,並顯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和堅實支撐力。
其四,“經濟增速放緩致頂”。這種論調認為,內外特殊機遇期帶來的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奇跡”不可持續,中國將陷入增長乏力困境。
經過30多年GDP年均9.9%的高速增長之後,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確有所放緩,但這是經濟發展階段演進的自然結果。歷史地看,潛在增長率自然回落,經濟從高速增長期向中速平穩增長期過渡,是現代國家經濟發展的普遍走向,具有規律性和必然性。在各國工業化進程中,一批成功的追趕型經濟體如德國、日本、韓國等,經歷了二三十年的高增長後,幾乎無一例外地出現了增長速度的回落,平均降幅達30%左右。這是客觀環境、客觀條件和客觀規律使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