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劉震雲。(來源:中青在線網) |
中評社北京1月12日電/據中國青年報報導,劉震雲最近一次公開活動,是在第五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作為“大師班”的嘉賓。與他平行的另一場“大師班”嘉賓,是電影節“金椰獎”評委會主席、土耳其導演努里·比格·錫蘭。
穿著藍色T恤和深色外套、捧著保溫杯上台的劉震雲,在星光熠熠的電影節橫竪稱不上時尚。但作家在電影節,其實很有發言權,畢竟,正如其講座主題“以無聲的洪流改變有聲的世界”所示,文學是很多電影的母體。截至目前,劉震雲已有《我不是潘金蓮》《一九四二》等6部作品被搬上大銀幕。
著名人士回憶童年時,往往有某些命中注定,但著名作家劉震雲回憶童年,有些不太一樣。作為一個村里的孩子,村里的人日復一日地種過玉米的種子、小麥的種子、棉花的種子……唯獨沒人給他種下過“文學的種子”。
“我媽不識字,我媽的媽更不識字,到我這開始以文字為生,所以我和文字的關係就非常直接,沒有傳承的鏈條。我也沒想到在貧瘠的文學土壤上,我能種出一些大家覺得還不錯的莊稼。這確實是一個哲學問題。”劉震雲說。
劉震雲堅稱,自己的數學特別好,“我本來應該成為一個數學家,現在應該在普林斯頓大學帶博士生”。可惜中學畢業後沒法考大學了,直到1978年,20歲的他以河南省文科狀元的分數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我數學考了89分,是中文系里分數最高的”。因為數學好,才能上當時收分最高的中文系——這真是一件簡單又複雜的事情。
讀者看了劉震雲的書,會覺得他是一個幽默的人。劉震雲聲明,“那是沒有去過我們村,我們村誰都比我幽默”。關於幽默這件事,他的觀點是:幽默的道理一定比幽默的故事要高級,幽默的故事一定比幽默的情節要高級,“喜劇的底色是悲劇,悲劇的底色是幽默”。
劉震雲有一個觀點,文學的底色是哲學,“一個作家的文學功底使他會寫書,但哲學功底能讓他把這個世界說明白”。劉震雲並不否認文學,包括電影,是對生活的反映,但僅僅停留在反映生活的作品是沒有意義的,“生活在思考的地方停止了,這時候文學和電影應該把它撿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