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5日電/近年來,支付行業在服務實體經濟和民生需求方面的滲透率逐年提高,已經成為我國金融服務的特色亮點和重要標識之一。移動支付廣泛覆蓋網購、線下商鋪等多場景,與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消費緊密相關。從小額、便民支付領域數據看,2023年支付機構年交易量已超1萬億筆、金額近400萬億元,個人和數千萬商戶支付需求得到有效滿足。從大額、對公支付服務看,商業銀行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經過數十年發展,我國支付清算體系愈發完善,支付行業取得顯著成效。
然而,從2023年金融監管部門對非銀行支付領域開出的罰單看,嚴監管仍是支付行業的高頻詞。據不完全統計,支付機構收到約50張罰單,被罰金額約60億元,再次引發人們對合規支付的思考,這不僅事關金融消費者的切身權益,甚至還影響整個支付行業生態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防控支付風險是支付行業的重要課題。隨著我國數字經濟、電子商務等新業態的發展,個別支付機構趁機渾水摸魚,頻現違規經營亂象。有的支付機構違規挪用用戶資金,有的支付機構未按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還有個別支付機構為違法犯罪活動提供資金轉移通道,這些違規重災區既潛藏無窮風險,又為支付行業的健康發展增添了不安全因素。
整治支付亂象需要監管部門及時“亮劍”。目前,我國移動支付普及率高達86%,移動支付的背後涉及跨行清算、跨境支付等業務,囊括金融領域的方方面面,金融交易和結算的複雜性、交叉性不言而喻。正因為支付與不同領域和行業息息相關,倘若不及時斬斷單體機構所暴露的違規交易鏈條,很可能加速金融風險傳染,進而衝擊整個金融體系、擾亂實體經濟秩序。眼下,隨著嚴監管態勢不斷延伸,不合規支付機構將加快出清,但是處罰並不是監管部門的目的,而是為糾正和整改其違規行為、加速淨化野蠻生長環境。
須從規矩出方圓,嚴監管離不開支付領域法規制度賦能。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強金融法治建設,及時推進金融重點領域和新興領域立法。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這是貫徹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具體舉措,將成為金融監管部門推動支付行業合規發展的有力抓手。
可以預見的是,嚴監管將是支付行業常態化、長期化趨勢。監管部門開出的罰單釋放出嚴監管信號,也為其他支付機構敲響了警鐘。面對存量支付市場競爭加劇的現狀,支付機構必須樹立合規經營意識、釐清權責邊界,衹有在明確的若干監管紅線內展業,才能盤活存量業務、吸引增量用戶,進而推動支付市場更加有序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