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3日電/民營經濟是我們黨長期執政、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力量。高質量發展對民營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求“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進一步增強了民營企業的發展信心。
不斷深化對民營經濟的認識
經濟日報發表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徐丹丹文章表示,改革開放40多年來,民營企業蓬勃發展,民營經濟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們黨對民營經濟的認識也不斷深化。
黨的十五大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確立為中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明確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兩個健康”的大政方針。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就“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作出重要部署。2023年7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提出,“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動中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重要力量”,明確了民營經濟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理解民營經濟重要作用
文章指出,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推動中國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為創業就業的主要領域、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政府職能轉變、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國際市場開拓等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我們已經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充分發揮民營經濟的重要作用。
在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和激發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中發揮重要力量。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徵。超大規模的人口,既能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和超大規模市場,也帶來一系列難題和挑戰。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一方面,能夠顯著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於促進勞動力要素在全國範圍內順暢流動;另一方面,能夠迅速響應市場變化,優化產品和服務,為14億多人口的消費需求和消費升級提供廣闊空間。
在做大做好“蛋糕”和切好分好“蛋糕”中發揮重要力量。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徵。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同時要強調先富帶後富、幫後富。在這方面,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必須擔負促進共同富裕的社會責任。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一方面,能夠創造更多社會財富,為促進共同富裕提供更好物質保障;另一方面,能夠不斷激發社會成員創新創業的動力,為人民群眾通過就業實現勤勞致富提供平台。此外,民營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有助於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在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中發揮重要力量。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崇高追求。進入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僅體現為豐富的物質生活需要,而且體現為更高質量的精神生活需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一方面,能夠推動企業根據市場變化快速調整產業結構,提供更高層次、更加多樣的物質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另一方面,能夠提供更多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產品,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同時,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要築牢依法合規經營底線,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做愛國敬業、守法經營、創業創新、回報社會的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