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以高質量城鄉融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http://www.crntt.hk   2023-12-29 08:49:15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把握“窗口期”,打好“組合拳”,高質量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中評社北京12月29日電/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傳達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城鄉問題是任何一個大國在現代化進程中都無法迴避的現實課題。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持續深化對城鄉關係規律的認識,城鄉關係不斷改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今後15年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窗口期”,為城鄉融合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把握“窗口期”,打好“組合拳”,高質量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城鄉融合的主要特徵

  光明日報發表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程世勇文章提出,人口規模巨大的城鄉融合。中國農村戶籍人口7.6億人,超過了所有發達國家農村人口的總和。如何將巨大的人口規模轉化為持續性的人口紅利,如何在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通過城鄉融合推進共同富裕,其艱巨性、複雜性前所未有,這是中國當前城鄉融合的現實國情。

  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城鄉融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共同富裕成為城鄉融合主要目標,持續擴大城鄉中等收入群體則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目前中國大量中低收入者來源於農民群體,新型職業農民、農民工群體都是中等收入群體擴容的主體。

  數字技術驅動下的城鄉融合。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基礎設施的發展,數字化浪潮正快速打破傳統城鄉二元結構的藩籬。數字技術催生了城鄉經濟的新業態、城鄉流動的新要素、資源配置的新平台。數字化從技術—經濟層面不斷重塑著城鄉關係,當前的城鄉融合必然是與數字技術融合共生型的城鄉融合。

  城鄉融合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文章分析,城鄉融合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當前中國城鄉融合發展取得積極成效,但也面臨以下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農業現代化程度與農業強國目標仍有差距。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中國人口規模大,農產品需求量大,糧食安全是國際格局演變中國家經濟安全的“壓艙石”。長期以來中國農業經營普遍規模小、利潤薄、現代化程度低。首先,農業的基礎仍然不穩固。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堅決守住耕地這個命根子。堅決整治亂占、破壞耕地違法行為,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和管護力度,確保耕地數量保障和質量提升。要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大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改革和完善“三農”工作體制機制,為農業現代化增動力添活力。目前中國農業高標準農田建設數量依然有限,糧食主產區和主銷區的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不健全,導致糧食主產區種糧的積極性不高,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相對不足。其次,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尚未形成。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隨著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物的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大食物觀”以構建全方位、多元化的食物供給體系為目標,食物來源從耕地資源向江河湖海森林草原等非耕地資源拓展,減輕糧食供給壓力。而“大農業觀”從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的視角,將農業發展立體化,不僅包括傳統的農林牧副漁單向生產維度,而且包括加工、物流、農資、服務、品牌等全鏈條三產融合,還包括生物育種、設施農業、智慧農業、新型食品產業等高附加值業態。中國當前農業科技方面,以種子、化肥、農藥、農機為代表的農業技術創新仍不足。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相對滯後。國際經驗表明,農業經營的規模越小、越分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需求就越大。中國農業基礎設施、農資、農技、農業生產服務等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相對滯後,導致中間投入品價格擠占大量農業收益,進而增加了農業經營的成本。

  縣域經濟在城鄉融合中的支撐力不足。縣域經濟是城鄉融合的重要戰略支撐點。中國城鎮化主要以大城市、城市群、都市圈為主導,縣域尤其是中西部縣域經濟在城鄉融合發展中的功能相對弱化。在縣域新型工業化方面,虹吸效應導致人口、資源、產業加速向大城市轉移,縣域對產業轉移的承接力受限,實體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在縣域人口城鎮化方面,中西部地區勞動力持續外流導致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進程受阻。在縣域經濟對鄉村振興的引領帶動效應方面,中西部地區傳統農業經營規模小、布局散、鏈條短、附加值低,農業經營與縣域新型工業化缺乏聯動效應,縣域綜合承載力對城鄉融合的支撐作用不足。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